黄陂“春茶”上新 寻着茶香来踏春

长江日报讯3月25日讯 春茶时节已至,长江日报记者走进黄陂茶乡蔡家榨街,随处可见绿油油的茶园,茶农们身挎背篓,细细摘拈春茶尖。“采茶是春茶上市的第一步,还要经过杀青、揉捻、理条、烘干等多项工艺技术,才能品到真正的春茶。”武汉绵阳山茶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制茶车间里溢满茶香,来自恩施的制茶师傅冉启辉正在忙着制茶。

种茶40余年 年年供不应求

正在采茶的茶农。 长江日报记者刘娜 摄

蔡家榨街“茶叶之乡”的美誉由来已久。1973年,在农业专家和当地插队知青的帮助下,红岗山村成立了红岗山茶厂,从浙江引入龙井茶苗,还聘请了杭州龙井高级技师传授制茶技艺。此后,种茶变成了当地村民的习惯。

“目前生产的干茶大概就有100多斤,全部被订购,基本上是供不应求,一出锅就被买走了。”黄陂区红岗山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姜庆生告诉记者。

红岗山龙井年年走俏,源于品质。公司生产的“双凤剑峰”曾获全国“陆羽杯”“中茶”金杯奖,“红岗山龙井”荣获湖北省特等奖。

在制茶车间,今年44岁的制茶师傅向军华正用手抓一把鲜叶,估摸一下含水率,“靠触感去判断叶子的水分,摸着嫩嫩滑滑就差不多可以进行下一步工序了。”向军华说,他17岁就开始跟着村里的老一辈学习制茶,家家种茶树,人人会炒茶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

除了制茶技艺成熟外,这里的茶资源优势也很明显。姜庆生说,“我们这里多丘陵,土质呈沙性微酸,而且每个山坳坳都有种茶的小气候,符合茶树喜温湿、耐阴的特性,特别适合种植茶树。”

姜庆生说,今年天气回暖早,采茶时间比往年提前了半个月,为了避免招工难,他从红安等地聘请茶农。公司还购置了全新的制茶设备,人工需求减少了70%—80%,今年茶叶产量高、品质好,价格还实惠。

生态茶园出好茶 带动茶农增收

标准化生态茶园。 长江日报记者刘娜 摄

好生态才能种出好茶,近年来,在黄陂区农村农业局的支持下,蔡家榨街大力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除了传统绿茶外,“绵阳山红茶园”“畅意园白茶基地”等多品种茶园在当地陆续涌现。

走进杨家石桥村,500亩的红茶园绿意绵延,奇怪的是茶园每隔5—10米便有一块黄色牌子。该村回乡能人书记肖金明告诉记者,茶园按照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和管理,采用生物防控。“田间是粘虫板,田埂上是生物防控灯,用来驱虫的,坚决不使用农药。”

为了保证茶叶的品质,茶园坚持使用花生饼、油菜饼等生态肥料,既安全环保,肥力持久,还不破坏土质。从一杯春茶里就能喝出好生态,2020年,杨家石桥村还被评为“省级生态示范村”。

“现在茶园日产鲜叶600斤,干茶100斤左右。”肖金明说,自2013年成立武汉绵阳山茶树专业种植合作社以来,茶园产量逐年提升,销量也在提升,基本不愁销量。茶园还注册了“黄陂红”品牌,线上线下销售,实现年营收500余万元。

茶园常年吸纳80余名村民务工,高峰时达到120余人,人均年增收约8000余元。今年64岁的潘光华是茶园的“常客”,她一边娴熟地采摘,一边乐呵呵地说:“按每斤50元的价格支付报酬,一天能挣个80元,像我这个年纪,在家门口有这个收入不错了。”

过去茶产业是蔡家榨街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如今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每年新茶抽芽的季节,游客纷至沓来,到茶园体验采摘、炒茶、制茶和品茶的全过程。蔡家榨街依托“万亩茶海”优势,打造的花乡茶谷景区成为网红打卡点,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茶产业。

(长江日报记者刘娜 通讯员匡梦灵 蔡楚威)

【编辑:胡之皓】

(作者:长江日报记者刘娜 通讯员匡梦灵 蔡楚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