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承上启下”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一面鲜红的党旗插在田间,一张泛黄的旧桌放着镰刀、铁犁和簸箕。

田间里的党史教育课。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3月25日上午,黄陂区罗汉寺街钟岗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田宇,给20多名党员、村民代表,上了一堂“开在田间的党史课”。他们的身后,是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现代化的旋耕机在“劳作”,无人机在做飞播试验。

无人机播洒。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今年39岁的田宇曾是一名空军航空兵训练参谋,2019年初,他转业到硚口区老干局,半年后他主动请缨来到“省级重点贫困村”钟岗村扶贫。

来之前有人劝他不要去,说扶贫工作都快结束了,去了没意义。但他说:“我是军人,要站好扶贫的最后一班岗!”田宇说,不能松劲歇脚,前几任书记帮大家摘了贫困帽。他不但要巩固成果,还要让村民过得更像样!

硚口老干部局驻钟岗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田宇的卧室兼工作室。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短短一年半,大家说钟岗村变了样。

钟岗村变了,昔日一米宽的泥巴路变成了两车道的水泥路,昔日零散荒芜的田地变成平整肥沃的高标准农田,美丽乡村“规划图”在钟岗村慢慢变成“实景图”。

钟岗村变了,外出打工的能人主动回乡创业,“自扫门前雪”的村民积极为家乡发展动脑筋、说想法、提建议。

乡亲们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高标准农田改造破解发展难题

3月,“过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钟岗村民们今年农忙却很“闲”。

“机器种、机器耕、机器收!田不荒,我也不慌。”钟岗村的老支书钟生桥指着眼前正在田里翻土的旋耕机拍手说,“父辈是愁没田种,我们是愁怎么种,如今的年轻人是不种,每年春天看到地荒着我就心痛。”

今年是钟岗村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后的第一年。钟生桥口中机械化耕种的农田,是由村里170户村民的480亩零散田改造成的510亩平整肥沃、灌排配套、道路畅通的高标准农田。

田间里的党史教育课。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刚驻村时,村党支部书记钟永茂告诉田宇,虽然钟岗村脱贫了,但是跟十里八乡比起来还是落后。村里想发展产业,但一直找不准方向。

“发展产业要因地制宜。钟岗村远离景区和城镇中心,搞旅游不具备条件,但农田条件好。要牢牢抓住耕地发展生态农业。先稳定村民收入,再想其他增收途径。” 田宇说。

去年,钟岗村获批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但不少村民宁愿把地白给亲戚种,也不愿拿出来改造。“改不改造还不是那一亩三分地,搞不好还把地换少了。”

田宇只好挨家挨户帮年纪大的村民算账:“把地租给同村的亲戚种,收不到钱。但改造后,村集体打包租赁给专业的种植合作社集约化、规模化打理,既不丢失土地,又不用自己操心,每年每亩地还能拿几百元租金,或者坐在家里分红。”

村民们这才打消了顾虑。村里的独居老人吴炳成去年因中风丧失劳动能力。现在他名下的11亩地除了国家补贴外,每年还能拿到2000多元租金。

接下来,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计划和农业类高校合作,邀请专家教授种植技术、预防虫病害,打造新品种试种基地。

变了样的农村吸引能人回乡致富

“幸亏我把房拆了,不然你们进来要绕好远。”25日,在钟岗村染家巷,村民杨志辉指着一条两车道的水泥路感叹,一年前这里是一条一米宽的泥巴路,中间横着杨志辉家的侧房。

路,曾经是制约钟岗村发展的最大问题。

罗汉寺街道所辖村湾位于黄孝公路旁,而钟岗村坐落在一条通村公路的最深处。

几年前,钟岗村邀请北京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来考察发展种养殖业,对方因车只能停在村口,呆了半天便打道回府。像这样的投资项目,钟岗村先后谈崩了5个,都是因为没好路。

硚口老干部局驻钟岗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田宇。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不要‘撒胡椒面’,把经费集中一个湾一个湾的解决。”田宇发现,以往村里的建设经费都是分摊制,每个村湾分下来,修不了半里路。

修路也是困难重重。

去年在染家巷入户路改造中,杨志辉家的一间侧房刚好在规划的主线上,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多次上门协商,但这家老人不肯拆房也不要补偿。

去年疫情发生后,杨志辉主动参与村口值守2个月,田宇觉得他是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于是主动找他谈心。

“不修路,外面的车进来就要绕远,好项目进不来,大家就富不起来。”田宇劝说,房子拆了,以后我们帮着你们一起盖,但是好的项目机不可失。“疫情防控的时候,你能舍小家顾大家,现在你也一定可以。”当晚,杨志辉便回家做父亲的思想工作。不久,杨志辉家主动拆了侧房,还不要一分钱的补偿。

村里变了样,吸引能人回乡创业。

村民吴之华早年离乡闯荡,在硚口区华生城市广场经营农贸市场。驻村工作队一直劝他回乡发展。起初他很犹豫,只敢承包几十亩鱼塘试水。

眼看着这几年村里路修好了,公厕通水了,垃圾池改造了,环境越来越好,吴之华也开始追加投入承包果园、喂养鸡鸭鹅,还开了一个集鱼塘、果园、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农庄,解决了村里几个贫困户的就业。

“党给了好政策,派来了好干部,我也应该尽一份力。”吴之华指着自己精心打造的“梅花冲”生态农庄说,他最喜欢站在农庄山坡的亭子上,看着左边整齐的高标准农田,右边漂亮的农庄花海,面前的池塘里鸭子成群划水。他相信这幅美丽乡村实景图会吸引更多能人回乡置业。

“富了口袋”的农民主动“富脑袋”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

2018年,钟岗村整体脱贫,2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出列,光伏发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82岁的贫困户汪青娥与21岁的孙子钟涛相依为命。驻村工作队为汪青娥争取了低保、建了新房,助其脱贫。2018年,钟涛考上江汉师范学院,但学杂费、生活费让这个刚刚脱贫的家庭面临返贫的风险。

硚口老干部局驻钟岗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田宇。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田宇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了让钟涛安心读书,积极协调硚口区女企业家协会为他提供了大学期间的全部学杂费和生活费,还协调他在学校勤工俭学,彻底铲除返贫风险,婆孙俩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

目前,钟岗村还将光伏发电站的大部分收益拿出来为有可能返贫的贫困户保留公益性岗位。

生活日趋向好的钟岗村民,也开始主动关心起村里的治理和发展。

田宇刚驻村时,为了包保生活有困难的老人,和村委会4名干部成立了“天天上门志愿服务队”。

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不到两年的时间,志愿服务队扩展到20多人,分布在钟岗村的各个村湾,协助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为村民服务。

69岁的钟家本就是其中一员。去年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报名值守卡口、消杀村湾、分发物资,为钟家大湾80多户村民建起微信群。现在每天会对湾里10多位高龄老人逐户探望。

田宇讲党课。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农村的主人是农民,要做好乡村振兴,离不开他们,得他们说了算。”田宇说,过去村民大多是‘自扫门前雪’,现在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乡村发展。

为了更好地收集村民助力家乡建设的好意见和好想法,田宇在村委会设立了“诸葛亮榜”。

“我想参与生态农业,我想打造旅游乡村,我想做乡村物业……”村民们说,干部们写。干部们“搭台”,村民们“唱戏”。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听说村里张贴了“诸葛亮榜”集思广益,还纷纷给田宇打电话、发微信,为家乡的振兴出点子。

“只有激发村民对乡村振兴的热情与担当,才能真正夯实脱贫攻坚的成果。”田宇和村民们对钟岗村的未来充满了期望。

硚口区老干局负责人表示:“我们作为派出扶贫干部的单位,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政策不变,队伍不散,人员不撤,干劲不松,力度不减。”

(长江日报记者杨蔚 万凌  赵代君 通讯员李放军 刘德武)

【编辑:胡之皓】

(作者:长江日报记者杨蔚 万凌 赵代君 通讯员李放军 刘德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