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掀起新一轮科技创新热潮,将创新深深镌刻在城市首页

长江日报3月29日讯 “我们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负这个伟大时代,不负武汉这座英雄城市,切实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发展优势,将创新深深镌刻在城市首页。”

3月29日上午,武汉召开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勇担科技自立自强责任使命,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十大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永葆攀登高峰的豪气,坚决扛起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使命】

去年,在遭受疫情重创情况下,武汉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逆势增长,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展现出强劲创新活力和发展后劲。

“科技创新是我们攻坚克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武器。”会议指出,事实证明,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还是要靠创新驱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以勇攀高峰的豪气,努力塑造武汉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领先地位,“只有科技创新拔得头筹,才能在全球城市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科技创新快人一步,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城市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科技创新棋高一着,才能在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抢占要塞之地。”

【厚植惟楚有材的底气,用心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强大磁场】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武汉人才资源丰富、科教实力雄厚,拥有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73名在汉院士、130万在校大学生,这些是武汉最为宝贵的资源。会议提出,要厚植惟楚有材的底气,用心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强大磁场。

力争到2025年,吸引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不少于150万人

知识经济时代,产业跟着人才走,一个领军人才就是一个产业。

坚持以事业聚才,武汉将实施英才“拔节行动”“学子留汉工程”“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搭建高水平科技人才干事创业舞台,在高校院所、领军企业探索实行人才引进推荐认定、随到随评机制,培育集聚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会上提出,力争到2025年,新引进50名左右战略科技人才、1000名左右产业领军人才,吸引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不少于150万人。

对战略科技人才财政奖励支持最高可达1000万元

会议提出,要在引人、留人、用人上,解放思想,敢于打破瓶瓶罐罐。

为此,武汉将精准制定人才政策,对战略科技人才财政奖励支持最高可达1000万元,股权投资“一事一议”,科创资助上不封顶;对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按经济贡献给予奖补。

探索全面放开高端人才购房、子女入学等限制

优化环境留才“软实力”,才能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强动力”。

会上提出,要健全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保障措施,分层分类提供人才公寓、租房补贴,加快建设国际化学校、医院和社区,探索全面放开高端人才购房、子女入学等限制,建设国际人才自由港,营造“热带雨林式”最优创新创业生态,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

【激发自主创新的志气,加快建设“国之重器”的平台载体】

武汉要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一极,就必须激发自主创新的志气,勇担国家使命、铸就大国重器。

会议提出,要激发自主创新的志气,加快建设“国之重器”的平台载体,围绕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湖北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创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凸显武汉特色、明确主攻方向,加快建设东湖科学城

东湖科学城是支撑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的核心,当前正加快建设。

会议提出,要高站位、用心谋,高标准编制好东湖科学城规划,凸显武汉特色、明确主攻方向、落实重要抓手、完善功能分区,培育一批颠覆式革命性创新成果,加快创新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要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在汉高校院所和所属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战略合作,参与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加快布局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突破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基础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卡脖子”环节,打造一批“国之重器”。

加快推进省级实验室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

会上提出,要以重大科技攻关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加快推进省级实验室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

同时,加快提升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等现有设施建设水平,布局建设生物医学成像、武汉光源等一批新的大科学装置,为重大科技攻关提供硬支撑。

【提振敢闯敢干的胆气,积极探索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

“抗击疫情,武汉是英雄之城;推进成果转化,我们也要有英雄之胆。”武汉市提出,要提振敢闯敢干的胆气,积极探索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以思想解放引领创新突围,深入实施成果转化加速行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名校、名企、名城强强联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探索成立联系服务高校院所的专职机构,推进名校名企名城强强联合

会议要求,用心用情服务在汉高校院所,深化与高校院所战略合作,探索成立联系服务高校院所的专职机构,把高校院所的事当成武汉自己的事,大力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参与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努力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上实现重大突破。

会议同时提出,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高成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标杆企业”梯次布局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完善产业创新空间载体,推进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融合”,构筑“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协同发展格局。

加快组建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

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能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为破解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难题,武汉市提出,加快组建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把科研成果和产业、技术和企业连接在一起,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研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

设立科技金融与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基金

科技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离不开金融资源的催化。

会议要求,抓住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机遇,积极创造条件,为创业者和投资人牵线搭桥,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深化投贷联动试点,建设全国一流科技保险示范区。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杠杆作用,提高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用足用好100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120亿元科创投资引导基金,设立科技金融与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基金,撬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保持奋勇争先的锐气,努力形成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

推进科技创新,不为一事谋、一时谋,而是为全局计、为长远计。会议要求,全市上下必须切实担起科技创新之责,保持奋勇争先的锐气,努力形成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积极鼓励、支持、投身科技创新,为每一位勇攀高峰的科学家、创新创造的企业家、善为善成的投资人、追梦圆梦的创业者构筑创新共同体,在全市上下营造谋创新、抓创新、促创新良好氛围,汇聚成与时代同发展、与城市共奋进的创新热潮。

成立创新产品推广办公室,加快应用推广力度

武汉市提出,各级党委政府要当好服务科技人才“店小二”,当好创新领先用户,加快形成“你负责茁壮成长、我负责阳光雨露”的良好生态。

会议要求,成立创新产品推广办公室,制定推荐目录,为新产业、新模式、新产品提供更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开放更多城市应用场景,加快应用推广力度。针对创新活动建立健全包容审慎监管体系,既为成功者喝彩、也为失败者加油,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加强科创政策的宣传培训和普及,选树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努力把武汉建成广大创客“首选地”、科技创新“强磁场”、经济发展“聚宝盆”。

(长江日报记者郑汝可 华智超 陈丹)

【编辑:姚昊】

(作者:郑汝可 华智超 陈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