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从未中断|我读

文/秦孟婷

最近三星堆里挖出了新东西,引发了网友们的无限遐想。当代的《盗墓笔记》《鬼吹灯》等作品被不断提起,就连古老的《山海经》也被翻了出来。

以《鬼吹灯》为例,它是一部将真实与虚拟结合的作品。它以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盗墓行为作为背景,来承载悬疑、惊悚、冒险、武侠等引人入胜的元素。书中有敢说敢闯的胡八一,有胖子王凯旋,有信仰上帝的Shirley杨,有偏爱古玉的大金牙,有会算命的陈瞎子……每个人都有鲜明个性,本身来自各行各业,有过各种奇特经历。盗墓的过程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离奇的事。《鬼吹灯》成功后,还引发了相关的跟风创作,甚至在“架空小说”的内部又形成了独特的“盗墓小说”派别。

再说说人们闲暇时爱追的《倾世皇妃》《后宫·甄嬛传》《步步惊心》等“宫斗剧”,都出自典型的“架空小说”。它们有实际存在过的历史背景,但又用了“大亓王朝”和“皇帝玄凌”等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的朝代和人物,人物与情节也没有任何的原型,回避了现实的限制,作者的想象力可以自由驰骋。无数跌宕起伏的情节都集中在主角身上——一位曾经单纯、弱小的女性在复杂的环境中逐渐成长,经过重重磨难,终于在阴谋争斗中站立。

这些小说都是传奇。人物传奇,经历也传奇。

什么是传奇?传奇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王国维曾经在《宋元戏曲史》中说,传奇之名始于唐。元稹的《莺莺传》,其实原名叫《传奇》,流传很广。唐末,裴铏的小说集就以《传奇》为名,收入一些爱情、神怪、豪侠等题材的小说。可见到唐末,“传奇”就指涉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后来,南宋人习惯用“传奇”专称爱情故事。在元代,人们又用“传奇”来指唐代那些有奇异风格的文言短篇小说,而且因为传奇有游戏娱乐的特点,所以有点等而下之的意思。到明清以后,传奇不仅指那些篇幅较长、叙事曲折新奇的小说,在题材上也不只是爱情了。

中国古典美学当中,“奇”就是一个古老的观念。尽管传奇一词始于唐,但唯奇能传、无奇不传的文学观念在文学创作中早就有了。文章开头提到的《山海经》,明明出自先秦,古老得很,为何让网友把它跟当代的小说相提并论?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奇”的代表。上古神话中就有了“奇”的观念,那时候的中国人就喜欢用纯粹的幻想、虚构性的神话,再带上一些历史事实的影子,交织叙事,只不过,传奇的这种传统叙事方式,在唐代独立成熟并进入繁荣期而已。

“叙事”其实是一个舶来词,“五四”时期都还没有“叙事学”这个概念。当中国小说脱下长袍马褂,换上西装时,人们很容易唯西方小说马首是瞻,拜服人家的叙事模式。然而中西叙事各有不同的来源和传统,差异只是特点,而不是高低优劣之分。硬要对比,那么当理查生等一拨英国作家还在努力突破流浪汉小说的形式时,中国已经有了《红楼梦》;唐小说中的《离魂记》《李娃传》《长恨传》等比18世纪欧洲最顶尖的小说《汤姆·琼斯》早了近千年。

也就是因为西方小说叙事模式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里,于是让人们以为中国现代小说是以反传统为发端的,所以中国传奇小说传统早就消失了。恰恰相反,中国传奇小说有着代代相传的生命力。有时候看看传统的起点,会发现过去和今天同质同构,古时的人们和今天的人们一样,喜欢用“奇”的视角观察和揣测世界,用“奇”的角度看待生活,以“奇”为美。《论衡·奇怪》也说:“世好奇怪,古今同情。”传奇更是一种割舍不去的文学心理。

所以张文东、王东今年问世的新书《“传奇”传统与20世纪中国小说》中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传奇叙事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国叙事话语及系统,已经超越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本身,早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各种体类、各个阶段都难以摆脱的一种叙事模式”。这个观点看似普通,却已表明了我们的“根脉”不曾中断,是血脉流贯的。

在今天网络文学的时代里,传奇不仅不中断,同时也经历了改造创新——古典式的社会,人物拥有现代人的逻辑和心理,行事风格夸张,众多曲折离奇经历是被刻意制造的,还让读者感到很真实。流行的那些穿越小说、玄幻小说、网游小说、架空小说等等,无一不是传奇,而且最火的那些网文,甚至火到被改编成影视剧的,无一不是中国的传统叙事模式,而不是西方的叙事模式——不能严丝合缝地嵌入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所以有些人觉得看外国电影感觉“烧脑”,“烧脑”就是因为有代沟,脑子要绕几个弯才明白。

【编辑:贺方程】

(作者:秦孟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