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次以另一种方式出名”!防洪减灾,英国小镇“复制武汉”

长江日报3月30日讯 “武汉这次以另一种方式变得出名”,英国广播公司(BBC)29日报道称。据《环球时报》转载BBC的报道,为了防洪减灾,英国伯克郡小镇斯劳复制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利用可吸收雨水和洪水的“海绵”材料改造城市土地,并用天然植被覆盖城市道路以改善排水系统。其实,截至2020年底,武汉二成以上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示范区6个历史渍水点消除。

英国小镇复制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武汉被认为是中国领先的海绵城市。据《环球时报》报道,英国广播公司29日报道称,为了防洪减灾,英国伯克郡小镇斯劳复制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利用可吸收雨水和洪水的“海绵”材料改造城市土地,并用天然植被覆盖城市道路以改善排水系统。英国环境署署长霍华德称,这个项目“令人异常激动”,并表示如果能复制成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大规模的推广。据报道,这一项目由英国环境署发起,与其他24个项目一起共同构成洪水与海岸恢复创新项目,每年将耗资1.5亿英镑(约合136亿元人民币)。英国环境大臣表示,政府承诺将在未来6年内投资52亿英镑以修建2000个新型防洪和海岸保护设施。

海绵城市典型做法——生态旱溪 刘昌摄(长江日报资料图)

英媒多次关注中国建设“海绵城市”

事实上,这并不是英媒第一次关注中国建设“海绵城市”。

2015年,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称,中国正在16个城市开展试点项目,意在通过铺设渗水路面、修建蓄水池和湿地等措施,吸收70%的雨水。收集起来的水可用于街道清洁和消防等领域。

2017年12月,英国《卫报》刊登作者海伦·罗克斯伯格的文章,题为《中国“海绵城市”让街道变绿,以对抗洪水》。

2019年1月,英国《卫报》网站报道称,漫步在武汉市的范湖路或水果湖路,尽管名字里都提到了湖,却看不到任何大的水体,除非天降暴雨。专家称,一旦海绵城市项目完工,武汉将有能力应对三十年一遇的暴雨。

截至2020年,武汉二成以上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

2020年12月25日,在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武汉市城乡建设局通报,“十三五”期间,武汉市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成效显著,青山江滩滨江堤防综合改造工程荣获C40城市奖,以粉煤灰堆场改造的戴家湖公园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武汉市海绵城市系统方案》成为首批16个试点城市模板,武汉市海绵城市项目入选全球100个应对气候变化案例。

海绵城市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武丰闸湿地公园体现了海绵城市理念,净化了水环境,节约了水资源,还避免了城市渍水。长江日报记者杨涛 摄(长江日报资料图)

2015年4月,武汉市获批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后,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按照“集中示范、分区试点、全市推进”的思路,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按汇水分区集中成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共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面积123.59平方公里;2020年完成龙阳湖、三角湖等汇水区56.9平方公里,至2020年底武汉市优先完成内涝和水环境问题突出片区海绵建设面积180平方公里,实现了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武丰闸湿地公园园内地砖均为透水砖,遇到大雨天气,地砖上都没有积水。长江日报记者杨涛 摄(长江日报资料图)

确保到2030年,武汉八成以上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武汉市居民幸福感与获得感增强。示范区有效消除了6个历史渍水点、3条黑臭水体,改造小区、公建单位146个、学校33所,新增、改造生态停车位超过6400个,新增活动场所3.3万平米。尤其是2020年入梅以来的强降雨检验,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得到体现,内涝问题明显改善,渍水点数量和积水时间大幅减少,方便居民交通出行,水环境质量好转,改善了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下一步,武汉市将加快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运用海绵城市理念,系统谋划海绵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确保到2030年全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青山江滩海绵改造后,好似一条滨江绿带(资料图)

网友点赞:深刻感受到武汉防涝的显著成效

该消息经传播报道后,引来不少网友讨论。

有网友对武汉建设“海绵城市”产生的效果深有感触:武汉的经验也能走出国门被西方国家学习,为武汉点赞!作为武汉市民,近年来,深刻感受到武汉防涝的显著成效,确实有很大改观。

也有网友对武汉建设海绵城市有着更高期待:加大力度把武汉建设成为海绵城市,不断提高武汉居住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来汉发展。

还有网友表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管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武汉碧水蓝天。

(长江日报记者张靖 李玉莹 整合 部分内容源自《环球时报》  )

【编辑:姚昊】

(作者:张靖 李玉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