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 专家提醒关注“星星的孩子”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有一种孩子叫“星星的孩子”,他们的外表并不特殊,却几乎从不与人交流,很多孩子长到两、三岁都未曾开口叫过爸爸妈妈,承受着旁人无法探知的内心孤独。4月2日是“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钟慧呼吁,早关注、早识别孤独症(自闭症)患儿需要家长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早期、合理的教育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其结局。

什么是孤独症?

钟慧解释说,孤独症的全程是孤独谱系障碍,是神经发育障碍的一种,表现为持续性的、发起与维持人际间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的缺损,以及一系列限制性、重复性和刻板的行为和兴趣模式。

孤独症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绝大多数患者在2岁半至3岁内起病。近年来患病比例逐年上升,国内约为0.1-0.2%,英国0.91%,美国1%(美国最新的统计是1/68)。

孤独症患儿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点:兴趣狭窄,行为刻板;语言交流障碍;感觉障碍;认知和智能障碍。还有一些其他表现如进食行为异常、睡眠障碍等。

如何早期识别孤独症?

患上孤独症并不意味着“毫无希望”,早期、合理的教育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其结局,约10%的患儿可能有较好的独立性,且经过教育训练可“正常”生活,所以早关注、早识别格外重要。

那么对于家长来说,如何早期识别孤独症呢?钟慧提到了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的:

不(少)看:指目光接触异常,孤独症患儿早期即开始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

不(少)应:包括叫名反应和共同注意。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反应不敏感通常是家长较早发现的孤独症的表现之一。

不(少)指:即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孤独症患儿可能早在12月龄时就表现出肢体动作的使用频率下降,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划等。

不(少)语: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出现延迟,家长最多关注的也往往是儿童语言问题,尽管语言发育延迟并非孤独症诊断的必要条件,其他发育行为障碍也多表现有语言发育延迟,但对于语言发育延迟儿童务必注意排除孤独症可能。

不当: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孤独症患儿从12月龄起可能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比如将小汽车排成一排,旋转物品并持续注视等。言语的不当也应该注意,表现为正常语言出现后言语的倒退,难以听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

如何治疗孤独症?

教育和训练是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目的是促进患儿的语言发育,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一般来说,最好把孩子带到特殊机构中进行特殊教育。

目前医院已有相应的感觉统合训练,有助于训练患儿的感知觉综合能力、肢体协调能力等。按医院计划,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将于明年开展孤独症的系统康复训练项目。

除了教育和训练,孤独症患儿还可以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行为治疗及家庭治疗,目前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开展了儿童心理、行为辅导及家庭治疗等项目;

药物治疗虽不能改变孤独症的病程,但可以消除患儿的精神病性症状,改善患儿的情绪、注意不稳、多动、冲动等问题,有利于保护患儿的自身和他人安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用药需遵从精神科医生的意见。

朱世玲 李皖婷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编辑:彭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