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东湖评论:建设美丽乡村既要“面子”更要“里子”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所在。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抢抓有利时节,开展春耕生产、植树造林,清洁环境,打造乡村版“富春山居图”。如今行走在乡村的田间地头、村庄院落,随处可见广大干部群众正携手建设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已深入人心,但除了“面子”亮,还需要“里子”好。

聚力花园式乡村创建,让诗画田园承载和延续乡愁记忆。中国人骨子里都有浓厚的乡土情结,每个人都对故乡充满眷恋。当前乡村振兴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各地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应充分的结合地理位置及人文底蕴,凸显特色。譬如,潜江市竹根滩镇遵循“统一标准、色彩协调”的原则,对集镇沿线所有商户门面、招牌进行改造,白墙、黛瓦、雕花窗.....将竹市河整治与“擦亮小城镇”结合起来,建设休闲绿道、荷塘主题公园、湿地公园,修建休闲娱乐广场、迎宾广场、居民休闲健身广场,增加了群众幸福感。花园式乡村具有生态优先的乡村环境仪态、自然原貌的空间肌理形态、集约发展的美丽经济业态、红绿共荣的乡风文明神态、共建共享的综合治理势态、诗意富足的幸福生活状态,汇聚在一起,就有独特的乡村神韵,令人向往。

聚力改革创新,让青山绿水注入和燃起振兴动力。美丽乡村建设改革创新是关键,要从灵魂深处认识到改革创新的重要作用,全面激发美丽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譬如,浙江省丽水市启动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申报工作,创新推出“GEP贷”“生态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有效破解了乡村振兴融资瓶颈。在创新方面,当地还开展新时代花园数字乡村创建,率先发布“未来乡村建设导则”。因此,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敢于先行先试,敢于积极作为,探索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变“短板”为“增长极”,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聚力民生改善,让幸福生活满足和顺应群众需求。美丽乡村建设的终极要义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在家门口就拥有“诗和远方”。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充分的发动群众参与,聚集体之智慧建共同之家园。环境美了,条件好了,乡风文明建设同样重要,这关乎美丽乡村的内在“气质”。譬如,竹山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非遗项目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其中通过堵河皮影来讲述乡村振兴、文明乡风等故事,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新变化,提振精气神。再如罗田大地坳社区,20余人组成农民艺术团,将“垃圾分类”“惠农政策”“文明乡风”等内容以不同的曲艺形式表演出来,深受欢迎,真正达到以文化人。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乡风文明不断提升,这样“内外兼修”乡村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圆规为什么能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真正的美丽乡村,不仅要有“颜值”,还要有“气质”,更要美在老百姓心里。只有打好美丽乡村最亮丽的底色,努力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的“三美融合”,让老百姓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美丽乡村才能焕发长久魅力,美丽中国才会气象万千。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训谦(湖北潜江)

【纠错】编辑:伍佳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