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快“满月”了,经历29个月球的日出日落,她都干了啥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冯·卡门撞击坑。在“鹊桥”号中继星支持下,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分别开展了就位探测和巡视勘察,取得一系列重要科学成果。

月宫方一月,人间近三年

据国家航天局消息,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分别于4月6日21时43分和3时54分结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唤醒,进入第29月昼工作期。截至目前,嫦娥四号已在月球背面度过了825个地球日。

“今天”四姐的工作

在本月昼工作期内,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计划开展4项工作:

(1)全景相机开展环拍探测;

(2)红外成像光谱仪开展定标与科学探测;

(3)中性原子探测仪(ASAN)开展科学探测;

(4)行驶过程中测月雷达对路径区域开展同步探测。

玉兔二号月球车自主唤醒行走正常。

四姐最近的工作

第28月昼,科研成果揭示石块来源

第27月昼,将择机为撞击坑“拍彩照”

第24月昼,月球最大撞击坑被解密

第23月昼,测得月表辐射情况

第22月昼,“玉兔二号”以行驶为主,先后在距离着陆点西北方向约1.3km的撞击坑和反射率较高的区域进行了探测。

四姐前21个月昼,600天小结

一是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和矿物组份研究。

利用“玉兔二号”月球车搭载的可见和近红外光谱仪、全景相机及测月雷达等数据,对着陆区光谱、石块分布、浅层结构等进行分析,获得着陆区形貌,物质矿物组成、来源及特性等科学结论。首次通过原位探测直接得到月球深部物质组成,揭示月球背面特别是南极艾特肯盆地复杂的撞击历史,对月壤的形成与演化模型提供关键证据,为日后南极着陆和巡视探测选址等提供重要参考。

二是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月表浅层结构研究。

根据嫦娥四号着陆器测月雷达和相机数据以及其他多源数据,研究建立嫦娥四号着陆区地层剖面及多期次溅射物覆盖关系。着陆区溅射物累加厚度约70米,表面为芬森撞击坑溅射物;在巡视区深度40米范围内,存在3种不同地层单元,包括12米范围内的细粒月壤层、12米至24米的碎石层和24米至40米的溅射物沉积和风化产物层。这些结果首次揭开月球背面地下结构的神秘面纱,极大地提高我们对月球撞击和火山活动历史的理解,为月球背面地质演化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三是开展月面中子及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研究。

利用嫦娥四号着陆器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和中性原子探测仪探测数据,获得月表高能粒子辐射环境谱、月表中性原子能谱结构和反照率。月表中子辐射剂量率比空间站内部高1至2倍,辐射剂量当量高1倍左右。证实初级银河宇宙射线撞击月球表面,产生反照质子(最早在美国环月轨道器上被发现,此次在月表得到了实地验证)。这些成果为开展太阳风与月表微观相互作用研究提供重要支撑,促进对月表辐射风险的认知,为未来月球航天员所受月表辐射危害估算及辐射防护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四是开展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

利用嫦娥四号着陆器平台的低频射电频谱仪,在月球背面首次成功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获得大量有效观测数据。初步获取40MHz频率以下的月背着陆区电磁环境本底频谱和低频射电三分量时变波形数据,对于研究太阳低频射电特征和月表低频射电环境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长江日报记者姚昊 整合 资料来源:国家航天局、新华社等)

【编辑:丁翾】

(作者:姚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