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进行时】80位传承人签约长江非遗联盟

【公益进行时】

创新让非遗“活”起来,非遗项目将实行市场化运作。昨天,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上,来自长江流域各省市的80位非遗传承人签约,被纳入长江非遗联盟的新成员。如何让非遗“活态”传承,成为众多非遗传承人正在热议的焦点。

600位传承人抱团发展

开发3万余种市场产品

“非遗本就源于民间,如何让它更亲民更好地传播,市场化运作是很好的途径。如果连起码的收入保障都没有,何谈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和传承非遗文化。”昨日上午,武汉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左慈祥、常务副总陈静,代表长江非遗联盟与80位来自长江流域的非遗传承人签约,欢迎这批新成员的加入。

签约现场上,一位省外非遗传承人说,以往自己的作品从创作到销售到定价,事无巨细都得亲力亲为,影响了创作时间和精力。签约后,传承人可以全身心钻研创作,创意设计、作品销售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交给专业团队运作。

据了解,仅国务院先后公布的两批过千个国家级非遗名录中,长江流域就占了过半份额。左慈祥介绍,2011年起,武汉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始构建非遗平台,率先在长江流域开展非遗资源整合,并成立长江非遗联盟,将非遗项目整合推广。目前,各级非遗传承人600多位,已经开发出走向市场的非遗产品3万余种。

众多传承人热议:

创新让非遗“活”起来

本届非遗大展,以“传统工艺的创新性发展”为主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与非遗传承人代表共聚,为非遗传承出谋划策。

有专家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为“非遗”的宣传与推广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非遗传统工艺项目的传播,是固守技艺的传承。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许奋说,目前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非遗保护运动和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承数千年的荆楚传统工艺将迎来春天。

国家级非遗项目“湟中银铜器及鎏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满提出来,非遗传承要加强传承人的队伍建设、加强人才的培育支持力度。“湟中银铜器及鎏金技艺”的工序繁杂,是一门急不得的艺术,需要足够的耐心,“曾经有段时间,由于费时费力又不挣钱,没人愿意学习,技艺的传承都成了大问题。”他指出,现在传统工艺从业者整体年龄层偏大、思路保守,对于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认识不足,更谈不上创新发展,所以建立“抱团模式”集中发力,对于非遗传承也非常重要。

传统中医药文化如何发展,成为非遗传承人关注的焦点。据介绍,尽管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药,但唯有中国传统医药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至今仍能有效地指导医疗临床和养生保健实践。

湖北省非遗项目“蕲春艾灸”传承人韩善明介绍,他以李时珍《本草纲目》为蓝本,研究总结医圣遗留下来的丰富艾灸文化遗产,同时访鄂东地区民间灸师,挖掘整理散失于民间的灸法技艺,“蕲春正在创建中国艾都和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我们也摸索出企业、项目加互联网推广的模式,让全社会都来参与非遗传承。”(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通讯员张昊 薛泽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