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如何与当代人磨合|大武汉晚十点

一篇好文

一片宁静

挥去一天的疲劳

让我们一起夜读

我是您今晚的书友姚昊

今天为您推荐《传统与现代碰撞正在兴起,传统如何与当代人磨合》


前不久江西信丰二中的一套广播体操火了。这套广播体操是自编自创的,蓝本来自赣南当地的采茶戏《斑鸠调》。近些年来,类似的“戏曲广播体操”在网络上挺火。这些广播体操融入了中国戏曲的程式动作,吸收了中国戏曲形体动作姿态的韵律和节奏,引来众多媒体点赞。近日,笔者也策划了一期“戏曲广播体操”示范教学课的活动,邀请了两位专业的优秀青年戏曲演员教授这套“戏曲广播体操”,参加活动的有青少年、有成人,让大家近距离地感受了戏曲的程式动作、内在韵律。更重要的是,这些优美但是又看似复杂、古老的程式动作,离大家并不远。传统艺术、传统文化在今天也能够滋润、涵养我们的生活。

但凡看过戏曲表演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戏曲舞台上的一言一语,哪怕是哭,都像唱歌一样富有旋律和韵味;戏曲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抬手一挥袖都像舞蹈一般优雅、好看。这就是中国戏曲“无动不舞,无声不歌”的基本特征——在日常生活动作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加工、美化、积淀,戏曲舞台上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式动作。这套动作来源于生活,但是却又“高于”生活、“远离”生活。因此,戏曲舞台上的每一个声音都是音乐化的,每一个动作姿态都是舞蹈化的,一语一动都蕴含着优雅的韵律和节奏,能给人以美感。同时,又会让人觉得这样的形式离我们现代的快节奏生活较远,似乎失去原有的价值。

其实大不然。戏曲广播体操吸收了戏曲的程式、韵律,既具有传统文化的特征、传统艺术的美感,同时又具有强身健体、锻炼体态身姿的实用价值。在工作、学习压力普遍较大的今天,当我们工作累了、学习乏了,抽几分钟唱一唱、跳一跳,在轻松快乐中体味传统文化的韵味,是一件悠哉美哉的事情。

对待文化遗产和古代文化,有学者认为“面对历史这么悠久的遗产和古代文化,基本的心态是以多元的方式来保存它。”所谓多元的方式,第一种是“原封不动的保存”;第二种是“经过适当的改变和整理,使它对现代观众而言具备了充分的可接受性”;第三种是“利用它里面的‘美’来建造一些新一点的艺术格局”;第四种是“把原来的面貌以块、面的方式介入一个现代作品”。在我看来,“多元化的方式”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原封不动的保存,只是对待文化遗产和古代文化的一种方式。“传统”在与当代的文化语境、与“当代人”的不断磨合中,一定不会停滞不前,一定会与新的文化基因组合成新的生命存在。而“传统”也会在新的生命中延续,在一代代的传承中生生不息。

这套戏曲广播体操正是化用了传统戏曲的某些特征,保留了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又融合了现代人的口味。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重意义——赋予传统艺术在当下的实用价值,激活传统艺术与当下日常生活的关系。传统艺术不仅能存在于舞台之上供人们“远距离”欣赏,更可以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这是给予传统艺术除了“舞台生命”之外的“第二生命”,是另外一种保存传统文化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传统文化更加“无缝”地“渗入”当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中更多地“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与此相适应,更多人在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浸润中,改变甚至重塑了审美方式、审美观,从而传统文化的基因在人的血脉中代际传承。

除了戏曲广播操,这几年各种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与现代碰撞正在兴起。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书签、水杯、笔记本等等日用产品,为今日生活所“用”。满足日常所需,或许给予赏心悦目,或许给予短暂精神愉悦,这是文化自觉的回归,是文化基因的唤醒,传统不再传统,她以全新面貌活在我们身边。

文/叶生  图/CFP

【编辑:姚昊】

(作者:姚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