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津千年叹流觞 | 江花

因为有这一座古老的书院,才有了对2000多年前关于“问津”文脉的探寻。

坐落于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孔子河畔的问津书院静谧而肃穆,旁边的孔子河依然清澈,却已不复气势磅礴到足以拦住圣人弘道的脚步。2500年前,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落魄而来,问津于此,留下了“子路问津”的典故流传至今。此后,先贤的足迹被人们一一用来命名这里的山水草石。

当年的孔子河畔,圣人坐叹,行者的步伐没有再向南踏出更远的一步,而儒家的思想却跨越了时空疆域,融入到率性自由的楚文化中。“子路问津”几百年后,汉武帝独尊儒术,随着一块石碑和一座孔庙的屹立,“仁爱、正义、自强”的价值追求,世代相传。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先哲们从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和危机背后探寻着关于自然、社会与人性的真理,提出了各自的学说,又在相互作用下产生思想的流变。儒、法、道、墨在不同的时代,为封建王朝提供了各种治国的理论选择。其中,儒家以“亲亲”和“尊尊”为基础提出的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的思想体系对社会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种学说,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圭臬。甚至今天一个普通百姓,无论是否受过教育,都或多或少地遵循着传统人伦道德的约束生活着。这是儒家文化的力量。

孔子之后,儒家思想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演变,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直到宋代,以儒家理论为基础,吸收了佛家和道家思想的新儒学——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哲学思想。与此同时,始于唐代的书院开始兴盛起来,成为当时士人们学术交流的研究和教育机构。

从西汉淮南王刘安建立孔庙之后的1400多年,杜牧、孟珙、朱熹、王阳明等硕学鸿儒都曾在此传道授业。元初,江西名儒龙仁夫客居黄州,以孔庙为基础设立书院,也就是这座问津书院。在随后的700年来,书院屡遭兵燹,屡毁屡修,至清代末期,恢宏之至。千年兴废见证了儒学的源远流长。

客观来讲,儒家思想多少有着对人性的束缚,对自由的捆绑。但无论哪种思想,离开了它产生的时代背景,都不可避免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一百多年前,人们对自由民主平等的觉醒,摧毁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新文化运动更是打破了礼教的禁锢,撕开了“人治”的面具,瓦解了以儒家为主流的古典文化,孕育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

跨过20世纪的100年后,工业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社会的剧变,而那些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的古老思想似乎已让人看不真切。当理性回归之后,我们从文化的源头开始追寻,辩证地看待先哲们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那种深切的人文关怀、人生理想、道德追求,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命运相系。在联合国宪章序言中,也将“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作为目标之一。仁爱,无论在多久的过去和多远的未来,都是人类共同的心理基石。正因如此,问津书院得以存留至今,它所承载的儒家文化,在荆楚大地一如孔子河水涓涓不息,曲水流觞。

“纵使根深蒂固的利益,亦远不足以匹敌逐渐蔓延的思想。”自先秦以来,从未中断的文化传承,开创了足以影响全人类的中华文明。在中西方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我们需要客观地审视,批判地继承这些思想文脉,以更开阔的胸襟,更高远的视野,更科学的态度,从中汲取养分,去创造更幸福的未来。

(张晓菡)

【编辑:朱晨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