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化石里窥见亿年前的海洋生态链

一群初中生围坐在化石玻璃柜前

仔细观察海百合化石的各个器官

从不同的角度画出眼前所见

周五下午本应在教室里上课

却来到中华奇石馆,和古生物化石然亲密接触

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呢?

小编带你一探究竟!

2018年,公园大课堂创新升级,全市30万中小学生将在28座城市公园里,开展一段绿色生态研学旅行。

从5月起,研学旅行走进武汉中华奇石馆。5月25日,首场自然笔记活动启动,第十九初级中学90名初中生走进该馆,打开“五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观察海百合化石为主,绘制自然笔记,透过化石发现生物环境和动植物群体的奥秘。

奇石馆首场自然笔记活动启动

5月25日下午3点,十九中的90名初中生来到武汉中华奇石馆2楼化石馆,参加该馆的首场活动。该馆馆长舒武伟欢迎各位同学来到奇石馆,希望大家在化石参观体验中,打开视野,培养探索古生物化石的兴趣。


大学生带初中生探索生态链

中国地质大学地学院的5位大学生组成了自然研学导师团,他们结合初中生的基础和兴趣点设计了研学课程,以好玩有趣的“古生物飞行棋”破冰游戏导入本次研学课程的主题——从海百合了解关岭动物群的海洋生态链”。

“海百合通过腕上的纤毛滤食海洋中的食物,菊石会捕食鱼类和海洋爬行生物,菊石又会被鱼龙捕食,这就是当时的海洋生态食物链。”地学院的缪璐漪老师从海百合延伸到整个海洋生态链。


外表美丽,靠毒素自我保护

研学旅行的核心在于孩子们亲身体验自然,并在观察中思考,发现自然背后的秘密。在分组观察海百合化石的过程中,不少孩子提出了各种有趣的问题。

“海百合长得这么美丽,它有毒吗?”

事实上,海百合体内含有毒素,许多鱼儿都不敢碰它,但生物学家给海百合起了个美丽的名字叫“羽星”。就像毒蘑菇往往有美丽的外表,妖媚的海百合用体内的毒素保护自己,这也是远古生物的自我保护意识。


海百合的花萼原来是捕食神器


观察化石,如何呈现思考的过程?自然笔记不是绘画,而是将所见,结合自己的思考,以图文形式呈现出来。虽然都是绘制海百合化石,但是学生们的角度各不相同。有的学生着重描摹了海百合的花萼,并把花萼上的绒毛都画了下来。

“老师说海百合最重要的器官就是这个花萼,它是海百合的捕食工具,所以我特别记录了下来。”初二的胡思镇将古生物生存的方式,融入到自然笔记中。

除了海百合化石,学生们还跟着自然导师观察了恐龙化石、鱼类化石等等。有同学问“那个最大的恐龙是什么?老师讲:“是海龙。”老师告诉同学,海龙也不属于恐龙。海龙的嘴部呈三角形,很尖,如今的剑鱼便是,海龙进化而来。

志愿者说,自然教育重塑思维方式

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一学生夏丽莎连续参加了2次研学旅行的志愿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她对教育理念有了新的看法:

在传统的学科教育与自然教育虽然都是首先提出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全不同,传统教育是将知识灌输给孩子,自然教育则让孩子自发探究,这样孩子对知识的记忆力更深刻,也会对他们日后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帮助。

武汉中华奇石馆还将在本月开展2场研学旅活动,分别是围绕三叶虫化石和蕨类植物化石展开自然笔记活动。相关研学活动详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华奇石馆”。

(本文全部照片来自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