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播剧看到“大而有光”的现实主义丨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周劼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百灵鸟在歌唱,文艺就是时代的百灵鸟。中国的百灵鸟一直唱着现实主义的主调,而最近火了的几部影视剧,让我们看到了现实主义主调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内涵。

《山海情》海报。

前一段时间的《山海情》,观众们从春节假期追到现在,一直是视频网站的爆款剧,无论影视的评分走向还是由此展开的扶贫话题,都是影视热点。《山海情》是一部故事确有其事、人物也几乎都确有其人的电视剧,拍摄手法没有炫酷的技巧和镜头运用,一种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让这种真实近乎逼真,人物形象准确,演员表演到位,几乎每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情绪、感觉、举止和台词都细腻、传神。有人评论说,它展现了一种在静默和真实中产生的感染力。

《觉醒年代》海报。

这一段时间的《觉醒年代》,已经从中央台到地方台连播了几轮,收视长虹。这部剧以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为明线,以中国仁人志士“觉醒”的心路历程为暗线,扣紧了每个人在历史关头的艰难抉择,展开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一个个抛亲舍爱、图存救亡的人物故事。剧中以客观的视角审视了特定历史环境下不同人物思想理念的产生、碰撞、发展及蜕变过程,让观众们感受了革命先驱者们家国天下的情怀,崇高远大的风骨,以及心之所向、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担当。有人评论说,它最难得的是对每一个历史人物“保持一颗清明的心和客观的眼光”。

《山海情》海报。

《山海情》的真实,《觉醒年代》的客观,都显示了现实主义主调。《山海情》现实与历史互动的思考,《觉醒年代》历史与现实纠结的共情,它们的相似之处,或者近一段时间以来好几部现实主义的影视作品的现象性的共同之处,让我们看到了有些不一样的现实主义。

简单说,这些不一样的现实主义,是有了历史思考和历史叙事的现实主义,是有了历史理性的现实主义。

中国的文艺近几十年产生了好几波现实主义的思潮,比如写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冲击波等,这些现实主义都扣紧了时代的脉搏,用冷峻的语言叙述故事,用冷峻的笔调塑造人物,用冷峻的态度剖析社会问题,高扬了作家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但这些现实主义也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过多地关注个体在现实里的困境与挣扎,看到了“小”而忘却了“大”,看到了“暗”而遮蔽了“光”。“大”是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大趋势,“光”是人性的尊严和温暖,两者合起来就是历史理性:对历史走向的深刻认知,对现实矛盾的客观分析。

“大而有光”的现实主义,既需要投入现实,从现实中汲取现实关怀和人文关怀的力量,又需要跳出现实的,站在历史的高度、宏观的角度、人文的厚度来谈真实、客观,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才具有破与立的多维力量,具有心手合一、内外兼修的精气神。

《山海情》《觉醒年代》这类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理性中还原“真实”。《山海情》让我们看到了始于1986年的中国扶贫工程的建设历程,一部扶贫史,绝非朝夕之功,而是三十年艰苦奋斗结晶。剧中展现的闽宁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转移就业、发展教育、生态补偿等脱贫手段,正是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缩影和代表;《觉醒年代》则是以“觉醒”努力回答“中国共产党是由怎样一群人创建的?他们的初心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为什么能广泛传播?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些不断的历史追问……这两部剧有了这样的历史理性的底色,它们也就做到了既不失细节的准确把握,又不失主题的丰富呈现,故事哪怕困苦不失温暖,情节哪怕离奇不失生活逻辑,人物哪怕身处逆境不失乐观信心,“剧中人物的意识、行为和命运,与自己、与社会、与国家、与历史有了共振”。

而我们作为观众,为剧中人物在逆境中的坚持感到欣慰,在困难前的退缩感到遗憾,追剧的心境在于“了解之同情”:剧中人物的意识和行为和我们是呼吸与共的,他们的命运符合我们的认知和预判的。看他们的故事,就是站在当下,回看历史,我们把自己代入其中。

所以,有了历史理性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仅真诚地与历史曲折和世事沧桑对话,也真诚地与当下的观众心意契合的对话。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百灵鸟在歌唱,每个时代也都诠释着自己的现实主义。我们的时代经历大转型和大变局,民族复兴的征程和国家社会发展的路径已然拨开面纱,清晰可见,我们的现实主义也经历从冷峻向温暖、从批判向分析、从虚构向真实的转变,在“丰富的真实比虚构更动人更有力量”的大时代,现实主义找回了失落的历史理性。

这样的时代,对文艺而言,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它为现实主义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编辑:张玲】

(作者:周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