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目而视·​双重寻找中的价值建构

文/蔡家园


在当代文坛上,刘醒龙属于那种怀有强烈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的作家,一直“冷静地直面”“生活的真实状况”和“相互关系”,敏锐而固执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于时代的观察和思考。无论是他早年的《凤凰琴》《挑担茶叶上北京》,还是近年的《天行者》《蟠虺》,无不贯穿着一根红线,那就是试图从传统中发掘可资转化的精神资源,为浮躁迷茫的时代重铸灵魂。他的长篇新作《黄冈秘卷》,依然延续着这一主题。

《黄冈秘卷》是一个具有多重意蕴的题目。首先,它指的是流行于全国的高考复习习题“黄冈秘卷”,寓指黄冈的文脉传统。其次,它指的黄冈特有的人文历史,包含着“五水蛮”文化、苏东坡的传说、林家大垸秘事等等,特有的地域文化孕育了黄冈人的独特“风骨”。第三,它指的是家族秘史,包含从曾祖父、祖父到父亲的传奇故事,隐含着传统伦理、革命精神等等。“我”一方面寻找着“黄冈秘卷”的策划者、炮制者,一方面也在寻找“精神父亲”诞生的秘密。这个双重寻找既是对于“初心”的追寻,也是对于价值理想的重新建构。

小说的主人公“父亲”本名刘声志,也叫老十哥,是刘家大垸“最有出息的男人”。他自尊、顽强、坚定、果敢、大气而又不乏细腻,既有黄冈人“一根筋”的性格,又有着传统士人的“风骨”。年轻时他在狱中受到共产党人国教授的影响,从此坚定了献身“组织”、为人民谋福利的信念。他长期在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生是组织的人,死是组织的鬼”,一生珍惜、维护“组织”的名誉。小说以“我”对《组织史》上“刘声志简介”的解读为线索,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一个老一辈优秀共产党人的形象、一个顶天立地的“父亲”形象。尤为可贵的是,刘醒龙在生动地表现父亲的“党性”的同时,还深入地揭示了他身上丰富的“人性”。老十哥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背诵起豪迈而缠绵的《诀别书》,坚信唯有个人的“福利”服从天下人的“永福”,社会才能真正进步。当个人生活与“组织”要求发生矛盾时,他坚决服从组织决定,斩断了与海棠的情缘;但是,他毕生怀念她的那枚“福特车”发卡,还有她舔冰激凌时的可爱动作……革命者身上散发出的小布尔乔亚情调,非但没有抹黑他的形象,反而将他烘托得更加真实可爱。老十哥无比珍视“人情”,所以他才能超越阶级性的单一尺度,以“大爱”烛照他的理想、事业和人生。刘醒龙在这部小说中维护了对于人的整体性认识,在新的向度上对人性作了深入开掘,塑造出的“这一个”父亲形象,焕发出夺目的人性光彩。

老十哥毕生对于组织的尊重、服从和维护,其实就是对于理想和信仰的忠诚。刘醒龙在小说中称呼他为“我们的父亲”,不仅是指他是几个孩子的生身父亲,而且也是暗喻他就是“我们”共同的“精神父亲”。

在这部小说中,刘醒龙没有简单地将不同的观念和立场进行二元对立的处理,而是试图在复杂的历史语境和现实生活中进行创造性转化与整合。在刘家大垸人看来,刘声志象征的是“道”,刘声智(与刘声志同时出生的邻居,走了不同的人生路;他成功策划“黄冈秘卷”,成为大老板)代表的不过是“器”。当“志”与“智”统一了,才是理想的人生态度;当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统一了,才是具有现代性的价值理念。这部小说有两条并行的叙事线索,一条是续编《刘氏家志》,一条是解读《组织史》。前者隐喻“小家”,后者隐喻“大家”;前者象征着重审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后者象征着追寻革命伦理和价值理想。重修“家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建构新的价值系统,在老十哥看来,必须立足当下,整合、吸纳各种有益的“传统”,这样才会“受到历史的尊重”。

总而言之,《黄冈秘卷》堪称一部坚持“人民立场”的优秀之作,表达了作家在社会急剧转型时代对于理想和信仰的深情礼赞与召唤。当然,这部小说也提出了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个日趋原子化的时代,作为“父亲”之子的“我们”是否真的存在?怎样才能建构出一群愿意用心去“寻找”的“我们”呢?

蔡家园 评论家、作家。换一种视角直面文学与人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