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恽代英:“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从武汉走出

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广场上的恽代英塑像。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摄

长江日报讯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党内杰出的理论家和宣传家恽代英就义前留下的感人诗篇《狱中诗》。

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南京,年仅36岁。如今,在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内,一尊汉白玉塑像矗立于恽代英广场上,塑像刻画的是一名身着长衫的儒雅青年,手持书卷,目光炯炯有神,直视前方。塑像台基铭刻着周恩来的亲笔题词——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恽代英同志。

今年4月2日清晨,华中师范大学“缅怀先烈 薪火传承”青年学生祭奠革命烈士恽代英仪式在该校恽代英广场举行。师生们向恽代英烈士敬献花篮,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弘扬恽代英的革命精神,为祖国事业奋斗终身。

应陈独秀之邀翻译《阶级争斗》

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1913年,18岁的恽代英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预科,1915年进入中华大学攻读中国哲学。

青年时期的恽代英。

武昌中华大学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良明主编出版过《恽代英全集》,研究恽代英及其理论思想40余年。

今年3月29日下午,李良明带长江日报记者瞻仰了恽代英塑像,和记者聊起了他所知道的恽代英。

恽代英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出生于武昌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恽爵三是清朝知府下属八品官,母亲陈葆云出身于士宦之家。恽代英兄妹共4人,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读书。

1915年,陈独秀等人创办《新青年》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恽代英随即在武汉热烈响应,成为华中地区新文化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

1917年初,恽代英将两篇哲学论文《物质实在论》和《论信仰》投给《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审阅论文后表示,两篇文章都予以采用。在《新青年》发表的《物质实在论》坚持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立场。

1920年2月,陈独秀第一次来到武汉,在武昌文华大学作了题为《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的学术报告。在汉期间,陈独秀和恽代英长谈过一次,陈独秀邀请恽代英翻译德国工人运动理论家考茨基的《〈爱尔福特纲领〉解说》一书。

陈独秀回到上海后,给恽代英邮寄了该书英译版。恽代英很快将该书译完,并将书名定为《阶级争斗》。陈独秀收到恽代英的译稿后亲自校订,于1921年1月出版。

当年,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与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李季翻译的《社会主义史》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3本书,对一批知识分子迅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与毛泽东在汉畅谈创办利群书社经验

让青年学生了解世界最新政治潮流、思想潮流

李良明告诉记者,1917年,恽代英萌发了创办“完善个人道德、为社会服务的新兴社团”的念头,和武汉进步青年一起成立了以“群策群力 自助助人”为宗旨的互助社。

1918年6月,互助社办起启智图书馆,许多青年学生来到这里借阅宣传新思想的刊物。为了让青年学生了解世界最新政治潮流、思想潮流,恽代英在启智图书馆的基础上又组织了书报代售部,向武汉地区广大青年推销进步书刊。当时的《新潮》《新青年》等刊物均托恽代英代售。

1920年初,恽代英辞去中华大学附中的职务,和林育南等人筹办利群书局,在武昌横街头南口18号租到了几间房屋,筹备开书店。1920年2月1日,“利群书局”定名为“利群书社”,正式营业。利群书社开业后,武汉地区先进知识分子经常来此阅读马列主义进步书籍,有的甚至加入利群书社。

1920年7月,毛泽东来到利群书社,和恽代英商讨创办长沙文化书社。毛泽东与恽代英畅谈革命理想,交流创办书社的经验,请恽代英作信用介绍,以便文化书社向外埠订购书刊时免交押金。恽代英欣然接受了这一请求,以利群书社作抵押担保,通过积极活动和多方协商,为文化书社购进了大量进步书籍刊物。

1921年6月7日晚,湖北督军王占元的部队在武昌发动兵变,武昌城内火光冲天,利群书社毁于一炬、损失殆尽。从此,利群书社自行停业。

1985年,利群书社在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内重新开业。在如今的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东侧,一家书类齐全、环境幽雅的书店深受师生喜爱,书店玻璃幕墙上挂着店名“利群书社”。

主编《中国青年》成为“青年领袖”

主持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务

1927年初,大革命的中心已转移到武汉。在上海、广州参加党的革命工作多年的恽代英回到武汉,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总教官,并受聘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农民问题讨论委员会常委。

此前,恽代英曾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任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以其雄辩的口才、生动的文章、革命的激情,影响了广大青年,成为“青年领袖”。北伐前,他担任黄埔军校政治主任教官。

今年4月1日上午,记者前往位于武昌解放路、毗邻武汉音乐学院的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探访,这里是恽代英曾经工作战斗过的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所在地。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大门内侧墙面上分别镶有1983年和2013年被授予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铭牌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铭牌,保护单位名称均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青年教师范宜彬带记者前往旧址,几栋有红色立柱和走廊的中式坡顶平房呈现在眼前。范宜彬说,这几栋房子不仅做过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教室、学生宿舍,而且此前曾是清末两湖书院的校舍之一。

一栋房子被设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历史陈列馆”,门前有旧址简介。在馆内,记者看到恽代英的历史照片,其下文字说明为,恽代英“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武汉分校常务委员兼政治总教官,实际主持校务”。

恽代英从进步青年逐步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员,进而成为中共中央委员、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校务实际主持人,要从李大钊、王光祈等人于1919年7月创立少年中国学会说起。

1919年9月,第一批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刘仁静将学会的规约等交给恽代英,希望他入会。恽代英觉得这正是他多年寻求的一个养成“善势力”、扑灭“恶势力”的团体。在王光祈介绍下,恽代英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从那时到1921年7月,恽代英的思想迅速向马克思主义转变,并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20年4月,恽代英第一次到北京参加少年中国学会活动。他被学会执行部推荐为组织丛书编译部专员,与李大钊、黄日葵、王光祈等一起参与审查学会丛书编译工作,写了许多重要学术论文,包括《怀疑论》《怎样创造少年中国》《论社会主义》《未来之梦》等。

1921年7月1日至4日,少年中国学会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梅庵举行年会,讨论宗旨和主义问题。恽代英、邓中夏、高君宇、刘仁静等坚决主张学会应确定社会主义方向;左舜生、余家菊等坚决反对,主张学会成为“社会活动”的改良主义团体。

会后,恽代英回到湖北,与林育南等一起召集受到利群书社影响的24名进步青年,于同年7月16日至21日在黄冈浚新小学举行会议,宣布成立共产主义性质的革命团体——共存社,其宗旨是:“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为目的。”这意味着恽代英、林育南等人已经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与上海、北京的党的早期组织没有直接联系的先进分子,如恽代英,也在独立展开建党活动。恽代英获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宣布解散共存社,并与其主要成员林育南、林育英、李求实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为共产主义理想不懈奋斗。

策划南昌起义 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英勇就义时年仅36岁

恽代英的历史照片同样出现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1927年4月,恽代英曾受聘为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兼职教员。

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高万娥告诉记者,1927年3月,恽代英出席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继续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曾负责修改农民问题宣言,主张维护农民利益。同年4月底至5月上旬,他出席中共五大,当选中央委员,继续支持农民土地要求。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恽代英与毛泽东等团结国民党左派宋庆龄等人,联名发出讨蒋通电,斥责蒋介石是“民众之蟊贼”。同年5月中旬,夏斗寅叛变。恽代英任中央独立师党代表,带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一部分学生,协助叶挺所部击退夏斗寅叛军进犯,保卫武汉。

1927年7月,恽代英赴九江参加策划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南昌起义后,他担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及代理宣传委员会主任。8月5日,他随起义军南征。部队在广东潮汕地区遭挫,他从甲子港乘船去香港。

1927年12月,恽代英与张太雷等人领导了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

1929年初,恽代英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负责编辑党刊《红旗》。

1930年3月,恽代英调任中共上海沪东区行动委员会书记。5月6日,恽代英在老怡和纱厂和工人接头时被捕。

1931年4月28日,在南京监狱中的恽代英知道自己的身份已经暴露。国民党反动派对恽代英进行劝降,遭到严厉斥责,遂将其戴上镣铐,关进单人牢房。随后,恽代英写下《狱中诗》。4月29日中午,国民党反动派将恽代英从牢房押往刑场时,恽代英神色坦然、昂首挺胸,高唱《国际歌》。恽代英高呼口号,英勇就义,年仅36岁。

1950年,周恩来为纪念恽代英殉难19周年题词,对他的一生作了高度概括:“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恽代英同志牺牲已经19年了,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素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的品质、感人的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青年的楷模。”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编辑:贺方程】

(作者:万建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