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科普|柯伊伯带星球过千,加起来却只是地球的1‰

宇宙展厅(柯伊伯带信息桌)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荷兰天文学家柯伊伯在研究彗星的起源时,提出在距离太阳40~50个天文单位的位置,低倾角的轨道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块和冰封物体,它们非常缓慢地绕着太阳运行,只有偶尔发生碰撞或受到引力的扰动,改变轨道,才进入到太阳系的内部来,成为彗星,这里就是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的位置处于距离太阳40至50天文单位低倾角的轨道上。它们在绕日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碰撞,互相吸引,最后黏附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天体。柯伊伯带非常的薄,主要集中在黄道平面上下10度的范围内,但还是有许多天体散布在更宽广数倍的空间内。

海王星对柯伊伯带的结构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在与太阳系年龄比较的时标上,海王星的引力使得某些轨道上的天体不稳定,不是将她们送入太阳系内,就是逐入离散盘或星际空间内。这在柯伊伯带内制造出一些与小行星带内的柯克伍德空隙相似的空白区域。

如今人类已经在柯伊伯带中发现了上千个天体。比较知名的柯伊伯带天体有冥王星、阋神星、鸟神星、妊神星等等,这里的天体最大的直径也小于3,000公里。那么由于它们数量众多,如果将这些天体加起来,它的质量会有多大呢?说出来可能让人很失望,其实只是地球质量的1/10左右,相当于火星的质量。不过即便如此,柯伊伯带天体的质量也比小行星带天体的质量大了一百倍,因为小行星带所有的小行星和矮行星加到一起,也只有地球的1‰左右。

【编辑:祝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