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的“土冰箱”在东湖收藏着,毛主席对它恋恋不舍

追寻红色记忆,讲好东湖故事。本月起至七月,东湖风景区将陆续推出100个东湖红色故事。本期微信我们继续感受东湖的“红色印记”,100个红色故事之“伟人的湖”。

毛泽东为存剩菜发明出“土冰箱”

如今,冰箱已是寻常百姓家的生活日用品,但在解放初期的中国,冰箱可是难得一见。

毛泽东那时常住东湖客舍梅岭一号。武汉的夏天很热,即使在东湖边,饭菜也馊得很快。但毛泽东一贯崇尚勤俭,从不浪费粮食,这一顿吃剩下的半盘菜,下一顿还要接着吃。

为了不让剩菜馊掉,梅岭一号的工作人员很希望能有个冰窖似的东西。一位见过医院冷藏箱的人想出一个主意:找北京医疗器械厂做一个冷藏箱来代替冰箱。

那时的冷藏箱箱内温度最低可以维持在6摄氏度,基本上能保证主席吃剩菜不会拉肚子。然而,这个“土冰箱”制成后,毛主席就更有理由常吃剩菜了。

毛泽东故居。

1970年代初,冰箱开始进入武汉家庭,东湖客舍总算给毛泽东换了一个真正的冰箱,将那台“土冰箱”搬出了梅岭一号。但是毛泽东每次到餐厅吃饭时,不断追问:“我的冰箱哪里去了?”见毛主席对那台“土冰箱”恋恋不舍,工作人员只好又把它找回来。

如今,这台土制的冰箱陈列在梅岭一号餐厅里。人们看见它,就想起毛泽东在东湖的日子,想起那些幽默风趣的话语,那些剩菜的味道……

郭沫若为东湖的多处景观题名

1938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成立,陈诚任部长,周恩来、黄琪翔任副部长,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负责抗日宣传工作。4月至8月,郭沫若在武汉大学住了4个月,利用有利时机,做了大量的革命宣传和统战工作。

尽管外界时局纷扰,这里却成了他的“世外桃源”。因为对东湖充满了感情,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多次重游此地,为东湖的多处景观题名,留下了珍贵的墨迹。

回忆起在珞珈山的时光,郭沫若在《洪波曲》里这样写道:“宏敞的珞珈山上,全部是西式建筑的白垩宫殿,山上有葱茏的林木,遍地有畅茂的花草,山下更有个浩渺的东湖,湖水清深,山气凉爽……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尤其是教书的人,是有福了……当时的生活尽管是异常忙碌……星期日无需下山,或者有友人来访的时候,可留下了不少甜蜜的回忆。我们在东湖里游过水,划过船,在那岸上的菜馆吃过鲜鱼,浓厚的友情,闲适的休憩,是永远也值得回味的。”

周苍柏揭秘东湖的前世今生

周苍柏虽是一个银行家,但对农艺、园艺非常感兴趣,有着浓厚的农业、园圃“情结”。他创办的“海光农圃”既是健康的休闲处所,又是农业技术改革基地。

周苍柏聘请农业技师来规划、实施、管理海光农圃,为首的是郎星照。他们平整开发,填沟铺土,筑路搭桥,使海光农圃成为三面环水的濒湖胜地。有一位游客赞东湖“四山云物,十里烟波”。东湖一湖碧水,平阔舒展,澄澈明丽如镜。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天,几位中央首长前往东湖参观海光农圃,大家对海光农圃的优美景色、先进设施大为赞赏。周苍柏当即慷慨表示:“那我就把它交给国家吧!我早对子女说过:这个农圃我是要交给人民的。”

海光农圃。

1949年9月24日,按照政府政策,海光农圃作为民族资本经济被武汉市接收,并更名“东湖公园”,由此奠定了今天东湖风景区的雏形。

为了缅怀这位“东湖之父”,时隔六十年之后,东湖风景区管委会在听涛景区再现了海光农圃昔日的风采,供游人凭吊、欣赏。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工委宣传部出品 

来源:《东湖史话》 

文字整理:薛灵毓 

海报供图:于琳 秦炎

(作者:李文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