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金棕榈得主、作家是枝裕和,人间百态的搬运工

长江日报记者黄亚婷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凭电影《小偷家族》拿下了今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这部影片除了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期间展映,近日已有国内发行方宣布引进《小偷家族》,本片将在国内大范围公映。是枝裕和的导演身份广为人知,但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作家。今年4月,是枝裕和的两本电影书《比海更深》和《如父如子》同时出版,长江日报读+了解到,《小偷家族》电影书的国内引进工作也在进行,且竞争相当激烈。

人间百态的搬运工

小津安二郎与成漱巳喜男的“衣钵继承者”,20世纪90年代晚期“新日本新浪潮”圣手,第四位摘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日本导演(前三位分别是衣笠贞之助、黑泽明、今村昌平),这些都是人们贴给是枝裕和的标签。

是枝裕和的电影常常被说像小津安二郎,《比海更深》的书籍介绍中,更直接将他称为“小津安二郎接班人”。事实上,这两位导演并非师徒关系,更谈不上“衣钵继承”,代表日本默片时代最高成就的小津安二郎1963年去世时,是枝裕和只有2岁。会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或许是因为这两位导演都不爱戏剧化的冲突,甚至追求解构戏剧化。他们都热爱日式美学里的“禅意”,作品仿佛写意山水画,闲闲几笔,看似无意,细细再品,原来人间百态都藏于其中。这是留白的魅力,他们都擅长留给观众一股悠长“余味”。

不过,是枝裕和与小津安二郎到底还是不同的,是枝裕和更大程度地放弃了井然有序的编排,拍摄纪录片出身的他,将纪录风格在故事片里也发挥到极致,小津安二郎还会偶尔涉猎其他题材,而是枝裕和几乎只专注于家庭。一件可爱的小事前不久在中国影迷间流传,拿到金棕榈大奖的是枝裕和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被问到人生巅峰是什么时候,他答,并非事业有成、电影获奖,而是送4岁女儿去上钢琴课的路上,女儿对他这个父亲突如其来的一句表白。这简直就是是枝裕和电影里的情节嘛!

是枝裕和想要表现的,从来不是惊心动魄的历史性时刻,而是历经打磨的人,如何因事而发生变化。但他又不拍主人公克服弱点、洗心革面、守护家人、拯救世界之类的俗气情节,取而代之的,是长久而缓慢的转变,偶尔隐藏着希望与温情。他的文字亦是如此,平淡的故事和对话,将无限的情感悄无声息地融入日常里。而文字相较于影像,是更适合留白的艺术形式。他的自述是:“作品也好,感情也好,早已蕴含在世界之中。我不过是将它们捡拾并收集起来,然后捧在手心,展示给观众看。”换成如今的时髦用语,是枝裕和不生产感情,他只是人世间的搬运工。

是枝裕和与中国

是枝裕和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93年,刚刚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毕业的是枝裕和,拍摄的不是剧情片,而是一部纪录片《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20世纪80年代,侯孝贤、杨德昌等重要人士正推动中国台湾新电影浪潮,是枝裕和受其影响,到了20世纪90年代,他成为晚期“新日本新浪潮”代表人物,与这不无关系。2014年,谢庆铃执导了纪录片《光阴的故事——台湾新电影》,是枝裕和参演其中,重新检视台湾新电影的启示。

从纪录片转到剧情片,是枝裕和在1995年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幻之光》就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国际瞩目,意气风发。但侯孝贤见到是枝裕和后,评价《幻之光》,说的却是“你早就画好分镜了吧?”言下之意,这是精心编排后的刻意为之,而非缜密观察现场的人事物。

后来谈起这段经历,是枝裕和说,“侯孝贤不仅改变了我拍电影的方式,更改变我对待人的方式。”在往后的导演生涯里,他反复思索在电影里该如何捕捉到人最真实的样貌。

与杨德昌、侯孝贤渊源极深、合作多次的演员张震,评价是枝裕和的作品,“将悲剧掩埋在温情之下是残忍的,但这就是我们社会中的一个面。”

是枝裕和的电影作品,此前偶尔借电影节在中国展映,但极少在商业院线进行大规模公映。情形在今年似乎有所改变,今年3月,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在中国的艺联院线上映,可惜此片水准有失,之前也被戛纳电影节拒绝过,让是枝裕和遭遇了导演生涯的最大质疑,中国上映后并未激起水花。《小偷家族》目前已敲定国内引进方,上映档期待定。

是枝裕和的书,比电影来得更早。出版过《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的磨铁图书编辑夜莺介绍:“我们注意和引进是枝裕和的小说是在2015年,是枝裕和的电影那时虽然还没在国内公映过,但国内的影迷对他并不陌生,《步履不停》《无人知晓》等几部作品在豆瓣等网站的评分都很高。”

锐利和温柔的力度相当

在国际著名导演的身份之外,是枝裕和也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夜莺表示,是枝裕和的小说和电影各有特色。在她的接触中,是枝裕和本人非常有亲和力,“他曾经在收到简体版样书后,拍照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分享,引进的过程很顺利。”

《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都是跟是枝裕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的作品,《步履不停》是是枝裕和在父母去世后,以儿子的身份创作的,《比海更深》则是是枝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以父亲为视角创作的。《步履不停》中的对话、《比海更深》里母亲居住的环境,有些情节就来源于他真实的生活经历。

“电影是一种比较客观化的叙述,作为导演,他常常隐身在影像的后面,不评断对错。”夜莺比较是枝裕和电影与文字的区别,评价道,“而同样的情景发生在文字中,可以感受到更加真诚、不加以掩饰的主观感情色彩,这是不同于电影的感受。另外,小说的时间线比较长,容量比电影大。相同的是,他的文字和电影一样,在细节处触动人心,诙谐与感动并存,是很厉害的。”

很多人会因为是枝裕和细腻的影像风格而觉得他是内心温柔的人,但夜莺认为,是枝裕和最独到的地方,是他对人性的犀利体察,“卑微底层的人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善良光芒,而温情感动中又夹杂了暗黑的一面,并不是简单的自我感动,可以说锐利和温柔的力度相当,让每个读者的心里五味杂陈,体味到人生的很多面向。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开放性的结局,呈现了一个故事但并不给出答案,留给读者和观众思索的余味,进而找到与自己最相近的表达出口。”

原标题为《于细微处触动人心 诙谐与感动并存——金棕榈得主、作家是枝裕和:人间百态的搬运工》

【编辑 华智超】

(作者:黄亚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