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路·赶路 ——葛化“三让三赶”记

葛化主题教育基地成为光谷首批七个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之一。

长江日报讯 一个年集装箱吞吐量百万标箱的港口物流园,近期即将动工,为“芯屏端网”产业链辟出一条水路。

这里是武汉葛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葛化”)厂区,曾经的化工车间不见踪影。三次腾地让路,三次兼程赶路,见证着一家大型国企一个甲子的发展历程。

为钢铁“让路”

“赶路”生产急需化工产品

今年大年初四,78岁的董自立老人拄着拐杖,走进葛化主题教育基地,激动得三步并作两步。去年新冠疫情暴发后,葛化建设的这个基地,现在是光谷首批七个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之一。

董自立和老伴走进葛化主题教育基地。长江日报记者汪文斌 摄

董自立脸上泛着光彩,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岁月。1958年,葛店化工厂成立时,他才15岁,也是最早的一批工人。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董自立说,当时化学工业被列为国家工业发展重点之一,葛化人“打起赶路的精气神,鼓起血拼的一股劲”。

那年夏天,3000多名建设者,集结在长江边的白浒山下,用双手一点点兴建起葛店化学工业区。

当年9月13日,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企业——武钢一号高炉流出了第一炉铁水。为保钢铁项目“全国一盘棋”,准备大干一场的葛化,被列为暂缓建设单位。

必须为“以钢为纲”让路。“国家给了我们这样多的人,又这样急需化工产品,不能及早生产出来,我们对不起党和人民。”董自立说,为赶投产,获批前葛化人“既让路,又赶路”,边设计、边施工、边安装、边生产,操练着土法干了起来。

长江日报记者在葛化主题教育基地的陈列室看到,建设者们来到荒野,住的是农家牛棚,“饥餐生冷饭,渴饮泥塘水”,但葛化人“说声干,地打颤,要叫丘陵成平地”“喊声战,土直翻,要叫洼地变平川”。

生产设备不足,农药厂职工用烧瓶代替反应锅,把电扇改装后代替搅拌机;没有锅炉送蒸气就用火炉烧水加温,甚至自己制造出电焊机、鼓风机、蒸馏塔、回收器等。生产原料不足,连农药需要的无水酒精也自己生产。据当年的《长江日报》报道,葛化9天建成年产八十吨烧碱的小电解车间,投入生产。

1958年,葛化部分项目短时间内投入生产,填补了化工原料短缺。根据这次成功经验,总结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协同高效的“赶路精神”,葛店工业建设指挥部首任党委书记李明在全市大会上作了介绍。

暂缓一年后,葛化一期建设工程才获批。而当时,葛化已用土法共试制出烧碱、电石等20多种化工产品,填补了武汉化学工业“空白”。

1989年,葛化利税首次突破5300万元,与武钢、武重等并列武汉利税大户前5名,被誉为“五虎上将”。

为芯屏“让路”

3个月腾地铺路

“工厂大喇叭不响了,化工设备拆除了,臭鸡蛋味儿散去了。”27岁的张洁莹在葛化苗木基地说,这里的柏油路、桃花香,无不显示出这家“老字号”正在重获新生。

张洁莹是第三代葛化人,毕业后进入葛化旗下的建筑公司。她说,当年企业红火时,在食堂上班的奶奶常能带回肉菜。陷入困境后,企业面临破产,父母买断下岗。

葛化重组后的2012年,化工线停产被拆,张洁莹看到不少老葛化人出现在工地。老人们介绍,当年制砖厂工人下班带砖,男的带四块,女的带两块,踩过荒坡沟坎,肩挑手提将砖带回4公里外的厂区基建工地。

葛化的“一砖一瓦”,为国家的“缺芯少屏”添砖加瓦。拆除的化工车间工地上,建成了武汉天马G6工厂。

顺着张洁莹的手指望去,毗邻的武汉天马白色标准化厂房,与葛化的红砖房形成鲜明反差,“最前沿的可折叠手机屏就从那里下线,比肩国际一流”。

新型显示被武汉列为重点培育壮大的新兴产业之一。“工业粮食”从钢铁变成了芯屏,葛化再一次“让路”。为国资保值增值,相关化工设备转到云梦县。葛化由化工生产为主,转向一级土地开发与整理、港口物流、环保产业。

72天,抢下武汉天马箱涵工程;3个月内,国家存储器项目2000多亩地拆迁、场地平整,油气管线迁改……

2014年,曾经亏损2亿元的葛化扭亏,实现盈利2000万元。第三代葛化人张洁莹,已是工程造价能手,她和年轻的葛化人奔波在项目工地上,将“赶路精神”代代传承。

为长江大保护“让路”

守护水中“软黄金”

“一度失落的葛化在哪里,将会有更多人知道。”望着眼前奔腾的长江,又回望机关大楼上红彤彤的“葛化”两个大字,葛化物流公司物流部主管周芳华站在长江左岭堤葛化通道闸上说。

葛化依江而生,守一江水。每年汛期,葛化人排班上堤,守护葛化,也守护左岭大道上重点项目及产业人口的安全。

由于多年无序利用和过度开发,长江生态环境恶化。习近平总书记说,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战略导向。

2016年,左岭段长江干线近5公里岸线整治,葛化集团成为参与主体。沙石被称为水中“软黄金”,为杜绝采沙像“血吸虫”一样蚕食长江肌体,周芳华在沙石集散中心干起了主力。

此前,他从葛化氯碱厂买断下岗。“当初在厂里干技改,‘赶路精神’是黑夜中的‘明灯’。”周芳华回忆,为不延误生产排班,设备大修必须在三五天内完成,夜间整个厂区灯火通明。

周芳华卷起袖子,带着团队加油干。从筹建到运营,沙石集散中心只花了4个月。

曾经,葛化码头周围杂乱无章,私搭违建采沙处处皆是。现在,一座花园式江滩工厂雄踞白浒山下,荒丘变厂房,土堤变绿道。

葛化的党员们参观主题教育基地。

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迈向未来路。葛化党委书记、董事长谢晖说:“星光不问赶路人,赓续‘赶路精神’,葛化还在路上!”

(长江日报记者林霓涛 郑良中 李佳 见习记者常少华)

【编辑:贺方程】


(作者:林霓涛 郑良中 李佳 常少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