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一个彩民的自我修养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京

每到大赛,总会涌现出大批体育竞猜的爱好者。

我有个朋友,从来没正经看过球,前两天买巴西2:0赢,一场球下来发了五六条朋友圈,关键词包括“吃土”“上天台”“睡大街”。一问,买了多少?答曰,10元。后来知道,这还是下载某投注APP后系统赠送的。

我不爱预测比赛,也不太买足彩。主要原因是这项活动给我带来的乐趣比较有限。另一个原因是我手头比较紧,没那么多闲钱。

足彩的吸引力从哪里来?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适当地下点本,看球才有代入感,可以增加观赛的乐趣。

我心思比较单纯,总觉得,看球本身已经足够有乐趣了。如果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增加乐趣,那么这种乐趣并非来自足球,而是来自投机感。

虽然这种乐趣我无法感受,起码在可以理解的范围。毕竟很多人小时候都深受发哥演的赌片熏陶。虽然看不明白各种牌换来换去有什么意义,但对运筹帷幄洞悉一切的感觉还比较向往。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参与合法竞猜的行为无可厚非。

让我有点受不了的是,每到有冷门出现,有人亏本后,总会有类似“假球”“博彩公司操纵”之类的言论出现。高晓松老师一段谈“世界杯内幕”的陈年视频也突然翻红,成为这种说法的一大佐证。

我倒不是觉得这种言论玷污了体育运动的纯洁性,主要是其中体现的常识匮乏让人无法忍受,简直不具备一个彩民的基本修养。至于高晓松老师,别的领域我不了解,至少在体育领域,“半瓶水”的说法应该是客气的。再说,就连我这么不爱学习的人,都知道脱口秀不能作为知识构成的主要来源。

古训有云,不怕你赢钱,就怕你不来。用现代语言理解,就是说博彩在本质上是玩数学。只要用户基础足够大,在概率面前,个体的输赢根本无关紧要。不然博彩公司养那么多精算师都是吃干饭的?

当然,不排除少数博彩公司有操纵比赛的动机,但空间也仅限于影响力关注度极其低下的赛事,比如东南亚某联赛。放到世界杯上,先不说为何至今没有真凭实据,只需要想想如果你是梅西、C罗、内马尔,得多少钱才能买通你和你的队友,甘冒自砸饭碗的风险。高老师还拿巴西队当例子,看来是真不知道这帮人平时踢球能挣多少钱。

【编辑 华智超】

(作者:杨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