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志愿者】唐婧妮:武汉市首届最美社工

【我是志愿者】

唐婧妮本人

我是唐婧妮,今年30岁,是一名社工,目前在武昌慈善总会工作,熟悉我的人都叫我唐唐。有人说我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有人说我是“助人自助”的专业社工,我更喜欢称呼自己为“公益人”。

毕业选择去西部

2009年6月,大学毕业在即,我做出了一个让身边人“惊呆了”的决定——“先不工作挣钱,去做志愿者”。于是我报名了团中央“西部计划”,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的号召,前往湖北省内西部神农架林区进行志愿服务。

唐婧妮2009年大学毕业后在神农架做志愿者

那一年,恰逢神农架建区40周年,要举办一系列的节庆会务活动,在团委的支持下,我招募当地的有志青年,组建了一支“神农架青年志愿服务队”,承包了大大小小会务和演出现场的志愿服务。

现在回想起,8年前的这个决定是极其有意义的。在时间的修饰下,2年的志愿服务时光好像镀了金一样,生活上的苦已完全不重要,而精神上的收获却总能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跳出来安慰我、激励我。而它最我的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选择了一条从事公益服务的职业化道路。

做专业的慈善人

有句话说的好,“不要把爱好变成工作,否则你会非常痛苦。”从事社会工作4年来,我时常想起这句话,其实它并不是阻拦我们把爱好变工作,它只是在提醒我们,爱好是你怀着满腔热情去做某事,一旦变成了职业,就不仅仅是热情这么简单了,任何事想做到职业化,就必须专业化。

追求专业化的道路上,这几年我不断给自己充电,除了考证看书外,只要时间允许,不管是自费还是单位支持,我都选择跳出自己的安舒区,到更开放的平台学习。先后参加了北京的中国社会责任年会、深圳慈展会、杭州云栖大会、创客大会还有重庆社工培训等。在专业上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看到那么多优秀的公益人都在努力着,我凭什么不努力呢?

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做某事的,要相信后天的学习和培训。从第一次接触“社工”概念,到被评为“武汉市首届最美社工”,我花了一年。

同样在第一年接触慈善行业时,我还是一个“慈善小白”。怎么办,学呗!那段时间,百度上“慈善”词条的新闻和网页我几乎都看了个遍,书架上也堆满了购置回来的慈善公益书籍。渐渐的找到了点感觉。

2015年5月《中国社会报》上题为《武昌慈善创新层出不穷》的报道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同年12月,武昌区作为湖北省唯一入选单位,以《社会公益助推社会治理创新》为题,角逐“第八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实践奖”,作为团队一员,我们最终在北京会议中心获得此殊荣。

抓住机遇,想法变项目

“项目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机构,最后才是个人。”这是一次培训会上某位公益大咖的叮嘱。初听到这句话,我觉得这只是这位大咖的谦卑。经过了几年实践,我才理解这段话。的确,在项目没有做好的前提下,机构和个人的发展都是没有基础的。一个有使命感的公益人,一定要抓住机遇,把脑子里的想法变成实际的项目运作起来。而每一个项目,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是付出了很多心血,从创造、养育、试错,不断完善着希望他能茁壮成长。

2016年3月,一个全新的志愿服务项目“益张照片”第一次亮相武昌区胭脂路社区的志愿服务节。由专业摄影师和志愿拍客组成的服务队,为社区内65岁以上的困难老人免费拍照。项目很火爆,老人们个个喜笑颜开。截止目前,已走进15个社区和多家养老机构,为武汉市超过1000名困难老人拍摄了照片。

这个项目的初衷非常简单,就是想为困难老年人拍一张照片,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到被关爱,同时让专业的摄影师能够感受到自己服务的价值。受“精益创业”理念的影响,这个项目我并没有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做,而且想到什么就立刻在项目里体现实施,不断接受反馈,然后改进。

前几次开展活动时候,连经费都没有,所有的设备相关花费都是我和志愿者们先承担。每场活动后的思考与反思,我们的团队不断迭代,终于获得了武昌慈善总会2万元的种子资金等支持。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我是一个爱在朋友圈里“秀晒炫”的人,不过我“秀”的是活动、“晒”的是爱心、“炫”的是公益项目,久而久之,也有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支持者。

2015年4月我受到这样一份慈善救助申请,一名40岁的男性环卫工人,因为在隧道里弯腰捡起烟盒时,被一辆车撞飞,胸部多处骨折伴有脑震荡。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就这样“倒下了”。一个司机车窗抛物的行为,间接使一名恪尽职守的环卫工人付出代价,看着他70多岁的老母亲哭得不能自已,我也感到很哀恸,除了慈善总会的救助,想尽可能的多帮助他一些。

我将他的情况发布在朋友圈里,不到半小时,就有十多人表示愿意在经济上帮助这名环卫工人。当天晚上,我来到省人民医院,将大伙儿捐助的3000多元现金送到他手上,安慰了家属的情绪,并详细了解了情况。考虑到这个案子在法律上的一些权责,我找到“长江日报公益律师团”为他们提供法律支持。几年里也多次回访他的家人,没有领导要求过我这么做,只是这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一次,一位因为乳腺癌截肢成为残疾人的奶奶来申请救助,她符合条件,可以办理。在与她交谈的过程中,我体会到除了经济上的困难外,她在年老之年既患重病又截肢成为了残疾人的巨大的精神痛苦。我在朋友圈中讲述了这位老人的故事后,很快,有几名小学生的家长联系我表示希望带着孩子去看看这位奶奶。

那个周日,在湖北省肿瘤医院的病房,4名小学生带上自己的美术画和一部分压岁钱去看望了她,一口一个“奶奶”的叫着,那一刻,我觉得这4名孩子像天使一样,将关心和鼓励无私的给予了他人。

我很庆幸身边有这样一个“朋友圈”,与一群心怀善念的人结伴。慈善也好、公益也罢,归根结底,是要一个独立的个体做出很大的贡献吗?不是,我们不是要一个人出很多力,而是让更多的人参与,每人出一份小力即可。而《慈善法》出台后,我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打造慈善平台上,希望能够让公益简便易行,人人参与。

从业4年,此刻我仿佛站在一个小小的山头。回首过去,不远处的那个起点、这些年吃过的苦头、走过的弯路历历在目;向前展望,好一副醉人的美景,引领着我不忘初心,轻装上阵。公益,让社会更美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