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签约,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潘晓英:做居民的贴心人

有居民突发高血压晕倒,她们总是最先接到求助电话,最快赶到患者家中;有居民患上癌症晚期,她们像女儿一样陪伴老人最后一程;有居民即使搬迁了,还能定期接到她们的健康问候,还是愿意回到她们身边寻医问药……

她们是江岸区劳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的医护人员。

江岸区劳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江岸区文明单位之一。去年,该中心党支部被劳动街道工委评为先锋“红色引擎”。

劳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0支家庭医生团队,第10支家庭医生团队叫潘晓英家庭医生团队。这个团队有5人,49岁的潘晓英是队长,她也是劳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团队成员还有医生吴冬香、孙海英、董燕妮和护士周艳军。

去年,潘晓英被评为江岸区劳动街道先锋“红色头雁”;今年3月,潘晓英被湖北省卫计委授予“湖北省社区名医”荣誉称号。

这个家庭医生团队贴心服务居民。她们所做的点点滴滴,是江岸区家庭医生工作和生活的缩影。她们默默奉献,做居民的贴心人。


居民患癌,潘医生像女儿一样陪伴

潘晓英的签约服务对象中,有一位叫陈桂花(化名)的婆婆,家住劳动新村,80多岁了。因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婆婆的脚趾关节严重变形,加之年事已高,长期卧床。老社区楼房没有电梯,陈婆婆家住7楼,平时就医成了家人心中的烦心事。

潘晓英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与陈婆婆家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建立了她的健康档案。潘晓英每个月定期上门或打电话询问老人病情。

陈婆婆说,她和老伴住在一起,两个女儿成家后,都住在别的地方。两位老人最担心身体状况不好,身边缺人买药或陪上医院。自从她与潘晓英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这个担心就放下了,有什么不舒服,打潘医生电话,医生就来了。这位老人觉得潘晓英服务细心周到,医术高明,全家人一口一个“潘医生”。两位老人对潘晓英更是像对待女儿一样亲热。

去年初,陈婆婆的老伴去世了,家人给她请了一个保姆。一次,陈婆婆患上了感冒,发起了高烧。保姆手足无措,联系上了陈婆婆的女儿。老人的女儿家住武昌区。她接到电话很着急。她一边往汉口赶,一边拨打潘医生电话。潘晓英接到电话,带上药箱就出门,赶在陈婆婆女儿前头到了她的家。潘晓英立即展开医疗服务,又是查体温,又是帮忙喂药,又是给老人全身检查。

陈婆婆女儿赶到妈妈身边时,潘医生已经将这一切安顿好了。老人的女儿一把拉着潘医生的手,不断说着感激的话,非要加潘医生的微信,结交好姐妹。

两个月后,陈婆婆身体不适。潘晓英与陈婆婆家人一起,将老人带到武汉市中心院检查,得知老人患上了肝癌。通过治疗后,老人回到家中休养,潘晓英如往常一样,照例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嘘寒问暖。

“每次来到陈婆婆家,老人见到我就流眼泪,希望我能在她家里多坐一会儿,我常常被这样的场景感动。”潘晓英说,一个月后,陈婆婆去世了。在老人临终时,潘医生像女儿一样陪在她身边。


规劝好“烟酒哥”,签约服务让居民信服

上门签约是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的工作之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签约服务的方式,使家庭医生与居民家庭建立起长期可及的服务关系,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对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管理,定期为居民提供体检、免疫接种等服务,以此达到提高居民健康服务的品质。

潘晓英家庭医生团队的成员牢记着职业赋予的使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以“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设想去指导自己的言行,以此拉近与居民的距离。

潘晓英家庭医生团队的成员孙海英对上门签约服务的感受颇深。“医生上门与居民签约,最初很多人不理解这项工作,有的有抵触情绪,不让上门,话不投机还可能会被轰出门。”孙海英医生说。

苗栗社区的城中坊小区,有一位独居的魏爹爹。他70多岁,患有高血压,每天喝三五两白酒,抽上两包烟,喜欢吃辛辣食物。平时,他还会莫名地头疼难忍,情绪焦虑。居民们都喊他“烟酒哥”。

一次,孙海英上门敲开了“烟酒哥”的家。还没有等孙医生开口说话,魏爹爹先开了口:“你是干什么的?到我家来有什么事?你们的免费服务说得谁信?……”。

即使孙海英早有心理准备,面对这样的情景,仍觉得招架不住。她就站在门口不动,等魏爹爹一口气说完。“烟酒哥”一边喋喋不休,一边咳嗽。孙海英不接他的话茬,转而关心起老人频繁的咳嗽来。

“魏师傅,您这个咳嗽,我下次免费带点药来,吃了会好些。”说完,孙海英就离开了,继续去别的居民家上门。

第二天上午,孙海英再次来到魏爹爹家。她带了止咳药,魏爹爹也不再抵触了。接着,孙海英开始询问他的生活习惯,关心起他来,告诉他每天减少抽烟,每顿酒也减少量,这样咳嗽就会慢慢转好。

一个星期下来,魏爹爹每天酒量明显减少了,抽烟也越来越少。孙海英还规劝他,尽量少吃辛辣的食物,饭菜清淡一点。她一边劝说,一边讲解医疗知识,慢慢改变了“烟酒哥”的不良习惯。魏爹爹最后被孙医生劝说得服服帖帖,医生说什么,他都说“是、是、是”。

孙海英与魏爹爹家人签订了服务协议后,老人的身体状况逐渐转好。他也没有闲着,街头巷尾宣扬家庭医生服务政策,到处夸家庭医生好。

这样一来,潘晓英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工作进展顺利。尽管苗栗社区在陆续改造拆迁,这个团队签约了3000多个家庭,建立慢病管理336人,重点人群签约1167人。


搬迁到武湖,仍定期回来找吴医生

谈起家庭医生与居民关系,潘晓英家庭医生团队的医生吴冬香说,不少居民体验到签约服务的甜头,与医生建立了高度的信任感,跟亲人似的。

68岁的居民陈师傅,家住劳动街苗栗路。他家与吴冬香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后,一家人大病小病都让吴医生看,家人所有的健康问题都听吴医生的意见。

这种信任的建立是一段时间的积累。以往,陈师傅身体问题不少,高血压、糖尿病都有,烟酒缠身。不仅如此,他性格也倔,吃药想吃就吃,有时干脆懒得吃。

吴冬香为陈师傅做了慢病管理档案,经常上门宣传健康常识,收效甚微。直到有一天,陈师傅出现了手脚浮肿,被检查出肾病。病情严重了!陈师傅赶紧找来吴医生。吴冬香一边对他进行常规的检查治疗,一边积极帮他办理往市中心医院转诊,很快将他的病情控制下来。这样一来,陈师傅和家人对吴医生充满了敬佩。

去年,苗栗社区开始拆迁改造,陈师傅家搬到了黄陂区武湖片区。然而,陈家不愿意迁移户籍。每个月,他和老伴一起回到苗栗社区,找吴医生检查,“吴医生不把我们看成是搬走了的人,我们还是跟走亲戚一样串门。”每个季度,吴冬香都会给陈家打一个电话,询问身体状况。

80多岁的桂婆婆搬离苗栗社区后,也是一位高血压的慢病签约服务对象。前不久,桂婆婆的老伴晕倒,她没有首先呼叫120,情急中只记得给吴医生打电话。吴冬香一接到电话,详细问了病情后,就帮他们呼叫了120急救车,快速办了转诊,救了老人一命。

事后,桂婆婆家人找到吴冬香,说要感谢她,被吴冬香谢绝。她说,家庭医生为居民服务是为了建立信任,亲密关系,提高居民健康生活的品质,这个宗旨是永远的。

撰文:吴嵘 李华 柯美学

摄影:胡冬冬

【编辑  肖月】

(作者:吴嵘 李华 柯美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