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芯片学院”:应国家之需体现责任担当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秦孟婷

4月22日,清华大学正式成立了一个全新的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据官方介绍,学院的成立,是清华大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国家关键领域,加快培养集成电路紧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举措。眼尖的网友们解释得更加直白,称“集成电路学院”是“芯片学院”,培养的是“芯片人才”,致力于破解“卡脖子”问题,同时让未来不再被“卡脖子”。

解决“卡脖子”问题,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和关切,清华大学此举是直面国家之需。事实上,清华集成电路学院的成立是有备而来。清华大学本就有集成电路的学科基础,自1956年,清华就设立了半导体专业,1980年成立微电子学研究所,2004年建立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2015年成立北京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粗粗算来,清华在集成电路领域迄今已培养近万人。去年10月,清华大学还率先设立了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如今成立“芯片学院”,是让靶向更加精准,瞄准和解决集成电路“卡脖子”难题,同时集成电路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成立这个学院,就是打破学科壁垒,强化交叉融合。可见,新学院的成立,是集成电路学科发展的必然之途。

清华大学成立“芯片学院”,不光是清华的大事,更是中国的大事,体现了中国一流高校的责任和担当。回顾清华走过的110年路程,它诞生于积弱积贫的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清华适应国家发展的急需,逐渐成长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多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几百名院士、无数栋梁之才从校门走出,为国家作出贡献。眼下,芯片关系到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清华成立“芯片学院”,培养“芯片人才”,正是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清华大学作为一流高校,扎根中国大地,作出时代回应,体现了担当。

作为国内最知名的高校之一,清华大学“芯片学院”的成立对社会也有着风向标的意义。高校是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聚集地,担负着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重要职责。芯片问题看上去是个学科问题、技术问题,但其实也是个创新问题、长期性问题,实现中国科技自立自强,不能只靠个别高校“单打独斗”。各类高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都需要直面和回应国家、人民和时代之需。我们期待清华大学“芯片学院”的成立能形成一种示范效应。

【编辑:付豪 贺方程】

(作者:秦孟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