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慈善公益活动20年了超5000万善款助1.5万名大学新生圆梦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记者陈玲 通讯员易建新 唐婧妮 吴静)今天,由武晚传媒公益文化传播院携手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展的“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正式启动。 “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是武汉地区慈善公益助学品牌,今年是第20个年头。每年数百名贫困大学新生顺利走进大学校门。迄今已募集善款5000余万元,有1.5万余名贫困大学生直接受益。



这座大爱之城 激励我们坚守

    从1999年到2018年,武汉晚报“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行动进入第20年,共资助1.5万多名大学生。这20年,占据报史的三分之一,日日守望这座城市,“为老百姓谋利益”,我们始终不忘初心,我们将继续坚持。

    20年,是无数热心的武汉人,是这座充满温情的城市,激励着我们坚持。扶助行动走到今天,成为武汉晚报的标识之一,许多慷慨善良的市民、企业家,还有我们的合作伙伴武汉市青基会,一路相随。在此,我们一并致敬!

    资助的学费,解决了这些青年学子、国家栋梁的一时之困。更重要的是,一粒粒爱的种子播撒下去,发芽生长,让资助者和受助者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让相扶相助的精神感染传递。我们欣慰地看到,那些曾经受到资助的学子们,有的已在这座城市和祖国的土地上开启事业梦想,并满怀感恩之心回馈社会。

    20年来,武汉这座温暖的城市,时时让我们感动,教我们丝毫不敢懈怠对媒体社会责任的担负。我们看到,一位位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好人在武汉涌现;我们看到,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难面前,武汉人迸发出怎样的道义力量;我们看到,志愿者和社会公益组织在这座城市茁壮成长,守护着武汉的江河湖泊、贫弱孤独。一城好人,志愿者之城,热情仗义的武汉人,共铸了这座城市的荣光。

    跟随这座城市的温暖力量,武汉晚报从扶助行动做起,公益担当逐步成长升级。去年,我们成立公益文化传播院,倾力打造多个公益品牌。我们希望,搭建公益平台,汇聚公益力量,恪尽媒体职责,为武汉大爱之城建设贡献更多。

    20年,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国家承担着对人民的责任,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在即,我们扶助的贫困生人数逐年减少,贫困大学生不久或将成为历史名词。20年,时代变化令人惊叹,我们正在经历从一张报纸到媒体融合的转型。我们相信,读者的口碑在,我们就在,责任就在,投身公益行动的脚步不会停下!

“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今日启动您的小小善举 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

扶助行动

    刘丰13707178950

    微信号fuzhuxingdong

    武汉晚报“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报道资料

    武汉晚报讯(记者陈玲 通讯员易建新 唐婧妮)今天,由武晚传媒公益文化传播院携手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展的“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正式启动。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渴望考上大学改变命运,面对即将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欣喜,大学学费可能会让全家人发愁。

    一颗爱心,成就一个梦想;一份温暖,点燃一份希望;一次善举,改变一生航向。

    “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是武汉地区慈善公益助学品牌,今年是第20个年头,每年帮助数百名贫困大学新生顺利走进大学校门,迄今已有1.5万余名贫困大学生直接受益。

    今年活动资助对象为: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二本线以上,并被录取的武汉市精准扶贫对象子女、城乡低保户、特困户、市区见义勇为基金会表彰的先进分子子女、优抚对象的子女及孤残学生中的优秀学生。

    今起,今年高考贫困生可登录汉网、市青基会网站(www.whydf.org)下载“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申请表,如实填写并盖章。将录取通知书复印件、高考成绩单复印件连同填写好的“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申请表,及申请表上要求准备的证明材料,一并寄至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汉口天门墩91号,邮编430015),或寄至武晚传媒公益文化传播院(汉口建设大道760号武汉晚报一楼,邮编430010),信封上注明“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或关注“扶助行动”“汉网”微信公众号,上传相关资料(拍图)。

    去年的“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得到众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希望今年继续得到大家的帮助。

    咨询及捐赠热线:

    82438380(本报扶助热线)

    85499902(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名称: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开户银行:汉口银行长报路支行(890488)

    账号:048010120111000137

“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慈善公益活动20年了超5000万善款

帮助1.5万名大学新生

    受资助者当年收到的汇款单

    今天,“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活动正式启动,从最早利用报社平台发声帮助贫困生算起,今年刚好是第20个年头。

    每一期武汉晚报的报头下都有5个红色的大字:为百姓谋利益,这是这份1961年创刊的市民报的承诺。关注贫困生、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也是本报众多慈善公益活动的一部分。

    缘起 只为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

    1999年,武汉晚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一位因交不起学费走投无路而向本报求助的大学生向平东的故事,引起了众多热心读者的捐助,很快帮他凑齐了学费。

    这件事也成为契机,开启了至今20年为贫困大学生交学费的公益扶助行动,从未间断。

    2002年,武汉晚报成立了专门的扶助行动工作室,开通了公益扶助热线。

    随后,武汉晚报联合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了公益扶助基金,扶助资金管理更加专业、规范。

    据粗略统计,至今为止,共资助1.5万余名大学生上学,总资金超过5000余万元。

    20年来,通过“为贫困大学生交学费”这个公益活动平台,无论是受助的学生,还是参与捐赠的爱心人士,不少人都在这留下了他们的印记,很多人命运因此发生改变。

    作为当年第一位受助者向平东,如今创业成功,是一家市值千万公司的老板,并坚持反哺社会,帮助其他人。

    坚持 20年来,一直有爱在涌动

    无论是受助者,还是施以援手的爱心人士,只要您走近他们,就会受到感动,这种感动,也是本报搭建平台20年持续助学的动力。

    拥有二胡天赋的寒门学子向旺,父亲的重病一度让他的音乐梦遥不可及,在本报扶助行动的帮助下,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还在维也纳音乐厅圆梦。现在,他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并把自己的音乐梦想向更多人传递。向旺在大学期间,利用寒暑假去养老院、福利院慰问演出,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扶助行动为地震灾区筹集善款1600多万余元,在全国地方媒体中都是凤毛麟角,组织志愿团深入汉源地震灾区,寻找贫困大学生,资助400余人;2014年8月,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我们面向鲁甸地震灾区开展一次特殊的“扶助行动”,按每人5000元的标准,帮灾区来汉读书的大学贫困新生缴学费。

    20年来,在武汉晚报扶助行动平台上捐资助学的爱心群体不断壮大。有匿名退休教师,有下岗工人,有年逾八旬的老人,也有牙牙学语的孩童,也有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奋斗回报他人的企业家。

    2010年8月,湖北省福建商会一位匿名老总通过“为贫困大学生交学费”,两年内资助大学生上学,捐款总额高达100万元;

    已经离世的“希望老人”江诗信,12年节衣缩食,捐资5万多元,福及107名山区贫困学生。他成为我们这个公益活动中最让人感动的爱心老人;

    家住台北路的匿名婆婆,每省下一点钱就捐给孩子们;

    “武汉好人”陶宏国5年前开始资助见义勇为英雄子女,并把这当作长期的“任务”,一直坚持……

    类似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在“扶助行动”周围,20年来,一直有爱在涌动。2014年,因在希望工程事业中作出的重大贡献,本报被授予“希望工程25年杰出贡献奖”。

    趋势

    救助人群减少,求助渠道增多

    20年来,“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活动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单一的帮贫困生交学费基础上,逐渐拓展了两个新的品牌:向见义勇为英雄子女提供助学金;联合市慈善总会向单亲困难家庭提供帮助的“一个都不能少”助学活动。希望能够尽量关注到需要帮助的更多群体。

    20年来,能够较为明显地感觉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和各级保障体系的健全,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力度越来越大,求助的贫困大学生数量体现出总体减少的趋势。

    现在,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求助渠道很多,主要由街道、社区、民政等政府部门对低保户、特殊家庭的帮扶,还有工会、残联、妇联、慈善会以及很多基金会和爱心企业的定向帮助,以及一些媒体搭建的帮扶平台。此外,高校也有绿色通道。

    特别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后,帮扶力度加大,很多家庭正逐步摆脱贫困,贫困生读书也是一个“兜底”的保障政策,贫困大学生减少的趋势是必然的,很有可能不久以后成为一个历史名词,我们也希望救助人群越少越好,贫困生越少越好。

    发起并推动这个平台,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行动起来,伸出援手,汇聚爱心,让贫困大学生上学“一个都不能少”,让正能量在这里得到延续和传递,这就是“为贫困大学生交学费”的初衷,也是我们坚持的方向。

    记者陈玲 通讯员易建新 唐婧妮

20年前,向平东是本报扶助行动资助的第一个大学生现在他的公司市值千万想回报社会

向平东近照(本人提供)

    当年向平东写的申请和感谢信

    年近不惑的向平东这几天正冒着高温,在秭归的深山里察看喂猪用的红薯、玉米等青饲料。作为本报扶助行动扶助的第一个大学生,他现在是一家以经营生态黑猪肉为主的市值千万的公司老板。

    接受记者采访时,向平东诚恳地说:“如果没有武汉晚报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为交不起学费发愁

    向平东是宜昌宜都市松木坪镇杨树坪村人,8岁时母亲去世,全家生活靠父亲在当地煤矿打工的微薄收入支撑。

    1999年,19岁的向平东被湖北美术学院录取。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左邻右舍都羡慕得不得了,全家却为凑不齐他的学费而发愁:湖美美术学系当年一年的学费要6500元,比其他专业的学费要便宜。而父亲送他来汉报到时,加上亲友的资助,总共也只凑了800块钱。走投无路的他经好心人指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从武昌赶到汉口,向本报求助。

    “我好想上大学。”当年9月20日,本报在头版头条披露向平东的困境。报道见报次日,时任副省长王少阶作出批示,要求不使特困生失学。众多热心读者纷纷捐款,很快就为他凑齐了学费。

    在去美院报到前,向平东留下一封感谢信,对读者和本报给予的资助和关心表示“深深的敬意”。他在信中说:“我仅仅是许多贫困生中的一人,却受到了社会慈母般的关怀……我不会忘记武汉晚报对我的关心,我会记住热心读者的嘱咐。” “我愿把交齐今年学费之后所剩的捐款,交给武汉晚报读者公益扶助中心统一管理,用于资助其他贫困学生,让更多的人摆脱失学的命运。”

    正是从资助向平东开始,本报开启了至今长达20年为贫困大学生交学费的公益扶助行动。

    随后的大学生活,向平东也实践了在感谢信中所说:“我有信心把社会对我的扶助变成奋斗的动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完成学业。”他接受了本报两年的资助,剩下两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是他自己通过做家教等赚取的。

    美术生跨界创业当“猪倌”

    获得了天使投资

    回顾创业5年来的经历,向平东说,自己是个爱折腾的人。不然一个美术专业的学生,也不会跨界来做又苦又累的“猪倌”。

    大学毕业后,向平东考入广州美院广告设计专业读研究生,毕业后在广州做过品牌策划工作,本来做得还算不错。但是,做品牌策划,永远是表达客户和商家的意图,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不喜欢做这样的事。2013年,向平东受邀回到武汉,接手一本直投杂志的主编工作。又因为和杂志老板的理念有冲突,同时也感觉到传统直投杂志的机会已经不多,4个月后,他放弃了主编的职位。

    辞职后的向平东因偶然因素对生态养猪产生了兴趣,他坚信,高质量的猪肉肯定有市场,于是和朋友合伙共同成立了武汉侬家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直做到现在。他的公司于2015年拿到了91手机助手创始人胡泽明与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联合创办的魔量投资的300万元天使投资,也获得了省总工会联合光谷创业咖啡在洪山广场开办的孵化器免费办公室与创业孵化服务。公司目前在秭归有一个年产黑猪3000头的养殖场,除网上销售黑猪肉外,在武汉开设有16家取名为“侬门刀客”的黑猪肉铺,市值近1000万元。

    曾经的扶贫对象

    成了扶贫人

    得益于晚报的帮助,向平东顺利完成了学业。为此,他曾请求做晚报读者公益扶助中心的一名义工,加入到帮助更多不幸人的活动中去。他称,这些年,他一直没忘记自己的承诺。

    在秭归基地,向平东的生态养猪被当地政府作为了精准脱贫项目,有100多户贫困户成为他们的签约养殖户。他们免费向养殖户提供每只价值400多元的猪仔,不管市场如何波动,都按保底价每斤10元从养殖户手中回购出栏生猪。

    “帮我们养猪的贫困户都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向平东称,普通商品猪养殖成本价一般在每斤6元,今年市场价一度跌破了成本价,很多普通养殖户亏得厉害。但他们还是会按每斤10元的保底价向签约养殖户回购,以保证其利益。

    在武汉选择加盟商,向平东也很慎重。最开始是他们自己开店,开的效果还行,才交给加盟商接手。口碑做起来后,加盟商才多了起来。

    常青花园加盟店的店主耿燕,本来从河南来汉推销保险,老公也没有固定职业,生活极不稳定。通过朋友介绍侬门刀客后,她找到向平东要求成为加盟商,并表决心一定做好。可是,耿燕老公并不看好开肉铺的生意,开业时都不愿意参与。向平东的公司上下一起,帮忙做地推,发传单,搞活动。开业后经常巡店,帮助建立社群,推广很多的附加值产品,让耿燕老公看到了他们的诚意。

    万事开头难,过程才是难上加难。因为土猪肉销售有淡旺季,夏天天气热,肉的需求量少。侬门刀客的猪肉成本贵,每天卖不完的不能送餐馆,即使送过去也卖不出价格。耿燕就将当天卖剩的肉做饺子做肉圆子出售,受到周围客户的欢迎。现在她通过这个店做到了养家糊口,有了稳定的生活,还把自己的弟弟等家人也带出来了。

    向平东说:“我们与加盟商一起奋斗,他们改变了侬门刀客,也改变自己的人生。”

    创业5年获众多荣誉

    却不敢称成功

    创业5年,向平东得到了很多荣誉:仅去年一年,他就获得过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的全国农业创业大赛二等奖、湖北电商协会创新企业奖、武昌创新创业大赛第三名并获得10万元奖金。他还曾以优秀毕业生身份回母校,向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的成长及创业故事。

    但向平东认为,自己离创业成功还很远。只有把质量、效率、成本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公司才有机会真正存活下来,并取得创业这场长跑的真正成功。

    为保证猪肉品质,向平东放弃了在武汉陪伴老婆孩子的生活,选择长住山里,亲身督促解决本地红薯、玉米等生态喂猪粮食。本来对财务、成本、管理一窍不通的他,现在精通了每一个环节。

    学过美术的人,与普通猪倌有点不一样:向平东想把猪场做得有点艺术气息,在生态养猪的同时兼顾生态旅游。去年底,他曾邀请部分客户到养殖基地参观,客户反响不错。这给了他坚持自己想法的底气,想建一个年产300头黑猪、带有民宿艺术风的养猪场,让用户来购买黑猪的同时,有更好的休闲放松体验。而这样的示范,会带动当地很多家庭农场养殖户进行转型。向平东透露,下个月,他的公司会推出一款叫猪优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项目,以帮助养殖农户找养殖订单,让他们按订单生产和交付、帮助他们买保险期货对冲市场价格下跌风险、和银行合作授信向养殖户贷款、以团购价向养殖户低价供应饲料、兽药、养殖设备……目前这个平台正在做内部测试。

    起早贪黑的养猪生活其实很累。向平东说,凭他的专业可以找一份不错的工作,像他的本科和研究生同学一样,过得很安逸,不会有这么多曲折。但他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武汉晚报的扶助圆了我的大学梦。现在我回到农村,我觉得做好这个事,有所为,算是对当年资助过我的人的最好回报吧!”    文/记者吕所知 图/记者金振强

向旺,家境贫寒的二胡才子,父亲罹患重病多年,从小学到大学,得到过众多爱心人士帮助,现在——他用美妙的音韵奏响公益“交响曲”

向旺正在勤练二胡

    22岁的向旺是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大四学生,他家境困难,父亲罹患重病,每年都要多次住院治疗,家中负债很多。向旺有音乐天赋,特别钟情二胡。他在逆境中成长,自强自尊。从小学到大学,得到过众多爱心人士帮助。他知恩图报,从高中开始参加公益义演和教学,从不收取任何报酬。他的理想是当一名音乐教师,普及民乐二胡。他对记者说:“我7岁开始学习二胡,一路走来,得到社会上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现在取得一点成绩,离不开大家的帮助与厚爱。”

    父亲病危 好心人伸援手

    “我真的不愿谈起那段从鬼门关走了一趟的事!10年前,我肺病复发,大口吐血,从老家仙桃急送武汉同济医院抢救。住院三个多月,12岁的向旺每周从武汉音乐学院附属小学乘坐706路公交车到汉口同济医院给我送饭。”昨天,60岁的向德元眼睛湿润,声音几度哽咽。怜子之情溢于言表。

    2008年5月30日,50岁的向德元在家休息,感觉非常疲倦,全身不舒服,提不起精神,特别想反胃。不久,他大口呕吐,发现吐出来的是一口一口的血水。他被家人急送仙桃市人民医院治疗,当地医疗条件有限,转院到武汉同济医院抢救。12岁的向旺当时面临小学考初中的关键时期。当他得知爸爸病危抢救,向老师请假要去探望爸爸。班主任考虑向旺年纪小,不知道同济医院在什么地方,带他乘坐公交车到汉口同济医院。当向旺见到躺在重症监护病房的向德元时,呆呆地站立病床旁,一句话不说,吓哭了。向德元握住儿子的手,用微弱的声音说:不怕,爸爸很快就会好。

    随后3个多月,向旺每周至少三次从武昌乘车到同济医院给爸爸送饭。学校老师同学,甚至食堂的叔叔阿姨对向旺十分关心,给予学习和生活上的照顾。当向旺准备乘坐公交车前往医院时,食堂的叔叔阿姨总要准备一份营养丰富的饭菜叫他带给向德元。好心人的帮助在向旺的心灵播下爱心的种子。他在内心默默许下心愿:学好本领,回报社会。

    为了筹集医疗费和还债,向德元卖掉了父亲的房子。当时,儿子向旺准备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计划无奈“流产”。寒门出孝子,向旺内心深处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无私付出和良苦用心,他学习二胡更加刻苦。有一次,向旺吃芒果过敏,引起发烧和脸部红肿,在学校医务室打针治疗,时间长达半个多月。他没有请一天病假,坚持上文化课和练习二胡。由于长时间练习拉二胡,手指磨破,非常疼痛,缠上创可贴继续练习。一天常常练习4个小时以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属于向旺的“金秋”来临了。2013年是向旺的“幸运”之年,圆梦维也纳。本报“扶助行动”专栏捐赠3000元学费资助向旺。他回想自己的成长之路,7岁被伯乐发现学习二胡,随后,短短3年时间,开始获得全国奖项,接着受邀参加央视春晚演出。幸运的考进武汉音乐学院附小学习。顺利进入黄鹤楼中学和水果湖高中就读,获得10多项国家级、省级二胡比赛金奖。向旺真心感恩一路有好心人相助,才有今天的进步。他要用二胡回报社会。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向旺给人的印象:沉稳、不多言语,自尊心强。2012年,向旺在水果湖高中读高一,他荣获“蒲公英第十二届(2012)青少年优秀艺术新人选拔赛决赛”青年组二胡专业组金奖。当时不少媒体采访他。来到他居住的房子,愣住了。父母为了省钱,租住在武昌阅马场附近一条小巷。28平方米的小房里,潮湿阴暗,冬冷夏热。父母把节省下来的钱给向旺买了二胡。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3000多元一把的二胡,一共买了三把。比赛结束后,他收到美中文化传媒交流会、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的邀请,请他参加2013年维也纳夏季音乐会。组委会给出优惠条件,陪同人员仅出活动费用的一半。向旺的费用由组委会全部承担。由于家境贫困和身体原因,向德元无法陪伴儿子前往维也纳。2013年8月11日,16岁的向旺独自一人乘火车到北京,再乘坐飞机到维也纳参加音乐会。13日,向旺走进梦寐以求的维也纳金色大厅,用民乐二胡,演奏了一曲《三门峡畅想曲》。向旺说:我热爱二胡,它的音韵最美。

    慈善义演回报社会

    2014年春节前夕,向旺来到一家慈善机构义演,演奏了《二泉映月》《三门峡畅想曲》等曲目,上百名中老年人听入了迷,不断鼓掌要求增加表演曲目。一位阿姨欣赏完他的精彩表演,主动上前,从口袋里拿出3000元钱往他手里塞。向旺挥手拒绝。他说:阿姨,义演不能收一分钱。谢谢您的好心。

    2014年6月向旺考取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暑假期间向旺返回母校——水果湖高中,给学弟学妹做免费辅导。他给学弟学妹上了24课时的课,每堂专业课近4个小时。他还对学弟学妹进行一对一辅导,在琴房陪伴他们练琴,天黑才离开。

    2017年1月19日清晨6点多钟,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大三学生向旺洗嗽完毕,走出校门,天寒地冻,他感到一阵寒意袭来,跺了一下双脚,暖和一下身子。他要乘坐公交车到洪山广场换乘地铁二号线到江汉路循礼门再换乘轻轨一号线到汉西舵落口站下车,步行到硚口区民政福院和社会福利院,给居住在福利院的100多位老人进行义演。春节将至,上午10点义演开始,向旺演奏了《洪湖主题随想曲》《赛马》等10首曲目。其中一位80多岁的老太婆听得热泪盈眶,她是洪湖人,听到歌颂家乡洪湖的乐曲,特别激动。她紧紧握着向旺的手,想掏钱给向旺。他连连摆手拒绝。“老奶奶,我的音乐能给您带来快乐,我就很满足,谢谢您的好意。”一个多小时的义演结束,向旺马不停蹄地赶往汉阳长途客运站。中午在客运站附近买了一碗面吃。乘坐长途客车返回家乡仙桃,一下车就赶往仙桃市社会福利院为老年人义演。随后,接连几天为家乡福利院的老人们演出。当他得知本报“扶助行动”联手爱心企业邀请环卫工人吃团圆饭的活动时。立马赶回武汉来到活动现场为环卫工人演奏节目。他顾不上吃饭,饿着肚子演出,使现场气氛达到高潮。喝彩声不断,演奏一个多小时。

    向旺大学期间是入党积极分子。去年9月至10月在华师党校学习。他热心助人,2016年9月的一天,音乐学院一位姓夏的同学右腹部疼痛,脸上直冒冷汗。向旺见状立即和其他同学一起将他送到武汉广州军区总医院,诊断为阑尾炎,并顺利进行了手术治疗。 

    昨天中午,向旺从上海一家研究生培训机构乘坐动车匆匆赶回武汉,下午参加另一个研究生培机构的学习。他说:“现在很多人学习钢琴等西洋乐器,民乐处于弱势。我要传承民族音乐,把二胡拉得更好。做一名音乐教师,普及民乐。”今年,向旺即将大学本科毕业,他要继续深造,报考研究生。

    文图/ 记者姚笑

传播善的种子 让梦想起航他们和她们:都因此变得更好

    20年来,有一些学生,因为从本报“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活动中得到支持,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有一些捐赠者和爱心企业,多年来持续帮助这些孩子,不仅将公益慈善行为慢慢变成了习惯,还向更多人播下了爱心的种子。今天,当我们回头看会发现,虽然,有的家庭、有的大学生还暂时处于困顿之中,但通过“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和希望工程系列活动的帮助,会传递出一种力量,帮助他们继续向前行。

她们,因受助人生发生巨大转变

    陈春丽:

    亲人相继离世,从孤儿到医生

    36岁的陈春丽是十堰太和医院的一名医生,但在18年前,即将高考的她,遭遇一家四口亲人相继离世,面临着人生中最大的苦难。

    “12岁时,姐姐离开了我们,一年多后,母亲也生病去世了。”此时,陈春丽正在房县老家上初中,依靠着大她10多岁的哥哥和年老父亲的支持,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

    本以为家庭的不幸会就此终结,但没料到,高一时,陈春丽的父亲又突然撒手人寰。“哥哥虽然已经有了家庭和孩子,经济条件也并不宽裕,但还是尽力资助我上学,并经常鼓励我,希望我将来能够当一名医生。”

    谈到哥哥,之前一直压抑着情绪的陈春丽终究忍不住哭了。“高考前,在一次意外中,哥哥也永远离开了我。”

    高三一整年,陈春丽虽然得到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的资助,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但她始终难以走出哥哥离世的悲痛,亲戚和邻居担心她出意外,曾一度安排人每天轮流陪着她。

    当年的高考结果自然不理想。为了不辜负哥哥对她的期望,陈春丽选择了复读。第二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同济医科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部)。

    陈春丽说,通过助学行动的帮助,她没有再为学费发过愁。

    对过去帮助过自己的人,陈春丽从心底里感激。高三时,华中师范大学有一个大学生心理社团,整整和她通了一年的信,“很多说不出来的痛苦,我都在信里说给他们听,他们会回信开导我。”还有一位通过本报活动一直资助陈春丽的老奶奶,上大学时还经常给她做饭吃。“是在所有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才有了现在的我。”

    彭格格:

    2000元助学金成为梦想起点

    去年,彭格格以606分的高考成绩,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翻译专业。离开家时,她包里装着来自本报“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活动的2000元助学金。

    对彭格格来说,这2000元钱,是父母和她对未来梦想的起点。

    因为父母身体不好丧失劳动能力,彭格格家一直靠低保生活。2006年,父亲彭显峰查出有尿毒症,后来母亲也患重病,家庭经济情况雪上加霜。去年高考后,彭格格拿到华中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家人欣喜之余也犯了愁:学费可以申请助学贷款,但生活费从哪里来?

    “当时,我们家的一位邻居拿来了武汉晚报‘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活动的启动消息,建议我们申请。”彭格格试着按照要求发送了自己的资料,很快得到了帮助。

    这笔钱帮助彭格格度过了大学生活最艰难的头两个月。此后,她积极利用节假日做了几份兼职,自食其力。彭格格成绩优秀,担任院系学生会委员,还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去少儿图书馆和老人院等地方做义工。“可能有人觉得2000元钱并不是个很大的数目,但一直以来,我们都受到社会的帮助,这份恩情让人温暖,也促使我用行动回报他人。”彭格格说。

    彭格格的顺利入学,给这个困顿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鼓舞。现在,彭显峰和妻子最关心女儿的身体,每周会发微信叮嘱她好好吃饭,早点睡觉。另外,他们对女儿的未来也有设想:“她想将来考研究生当一名外交官,我们希望她最好还能读一个金融专业的双学位。”

他们,播下时刻传播善心的种子

    冯先生:

    希望有机会建一所希望小学

    持续给本报“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及希望工程捐款助学的武汉市民冯先生,每年都会捐赠几千元钱不等,十几年来从未间断。他不愿意透露姓名和具体工作,只说自己是从事快速消费品销售市场的管理工作,“具体哪个品牌,哪个单位就不说了吧,一说了大家就都知道了。”

    冯先生参与捐资助学源自于十多年前看到本报“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活动及山区孩子学习情况的一些报道。“往大了说,能够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帮助国家民族兴旺,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资助他们的学习;小的方面就是与人为善。”冯先生说,除了妻子,他身边的亲戚和朋友都不知道自己捐款的事情,每次汇出一笔钱,妻子问起来,他只用说一句“我做好人好事去了”,妻子就会了然于心。

    关于捐资助学,冯先生一直有自己的看法。按照以往的做法,受助孩子和捐赠人之间会保持经常的联系,一来是鼓励孩子有感恩之心,二来也是保证捐款人的钱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但冯先生并未要求他资助的孩子和自己联系,甚至连钱捐赠给谁也不问。一个原因是出于对本报活动和希望工程的信任,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不想因此给孩子造成压力。”“接受捐款的学生中,可能有成绩好的,也有成绩差的,对孩子自己来说,我们能帮一个是一个。”

    冯先生说,他一直有个目标,想捐赠一所希望小学,但因为工作忙,这个目标一直未能实现,但他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传播爱心的队伍中来。“十多年来,我的初心没有变,也觉得,坚持做这件小小的善行方向是对的。”

    钟老师:

    84岁高龄退休教师捐资助学26年

    84岁的钟老师是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的一名退休教授,也是我们采访到的捐赠人中年纪最长的一位,她耳不聋眼不花,身体还很硬朗,记者来到她家采访时,她正从超市买回了鸡腿腌制好,准备中午蒸一蒸和老伴一起吃。

    钟老师坚持捐资助学20多年,很多受到资助的孩子给钟老师写信,这些信连同每次捐款的发票,厚厚的一叠全部被她保存在一个大盒子里。初中生小斌(化名)在信中说,“因为有您和很多人对我们家庭的关心,以后一定要努力拼搏,争取在各方面取得好的成绩。”

    不吝啬对孩子们上学进行资助,但对自己,钟老师却非常节省。超市买鸡蛋用的网兜,要一直继续使用到破为止;40多年前买的一件中长大衣,今年上半年还在穿;家里的3把拖把,都是老伴用铁丝和旧衣服做的。

    在钟老师教过的学生眼中,她是一位有大爱的老师。前不久,她曾经的一名学生从外地给老师快递了一份土特产,回忆在学校读书时,每年过年都被邀请到钟老师家里包饺子,自己没有过冬的大衣,钟老师立刻从当时一个月几百元的工资里,拿出一半给他买衣服和鞋袜。学生在信中感慨:“这么多年,老师一直都没有变,一直发自内心地疼爱着每个需要帮助的孩子。”

    在钟老师的影响下,这个学生自己也经常参加公益活动,每年坚持给其他的学生捐款助学。他说,自己也要对得起老师当年的那些付出,将这种大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记者陈玲 

    通讯员易建新 唐婧妮 吴静

助学助残扶贫救灾 积极参与爱心公益20年!他们一直在播撒爱的种子

刘先成

    胡定余

    余宝琳

    谢君雅

    喻友旺

    陶宏国

    武汉晚报“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公益活动开展20年,背后始终有一大批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的参与和付出,正如喻友旺所说,大家都是在播撒爱的种子,种子总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新八建设集团董事长刘先成:

    资助3万余名贫困大学生

    新八建设集团一直以“造最好质量的房子,做最有爱心的企业”为发展理念,坚持努力做中国最有爱心的建筑企业,积极参与助学、助残、扶贫、救灾以及其他社会捐款等公益事业,累计捐款达1.4亿元,其中资助贫困大学生有3万余名。连续多年,新八建设集团都积极参与武汉晚报、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展的“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活动,累计向该活动捐款200余万元。

    2016年7月,新洲遭到百年未遇的洪灾,险情发生后,新八建设集团的职工、项目经理不约而同赶回家乡,与家乡的各村村民一起抗洪救灾,出资出力,抢险护堤……并捐出巨款参与灾后重建。

    截至目前,新八建设集团承建了各类建筑工程达8000余栋,合格率100%,优质率90%以上,荣获各类优质工程奖项超过2200项,但最被新八人看重的却是“武汉市首届十大爱心企业”“湖北省十大爱心企业”“全国建筑业知名爱心企业”以及“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等称号。“这是一个长年累月做好事的企业”,连续多年出席新八建设集团捐资助学大会的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称赞新八集团是企业中的“中南首善”。

    湖北省浙江企业联合会(总商会)

    首席执行会长胡定余:

    商会每年资助数千贫困学生

    湖北省浙江企业联合会成立于2004年5月,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多次被鄂浙两省政府评为“先进商会”。目前有46万多浙商在鄂投资发展,总投资额13000多亿元,安置了135万人就业,年创税210多亿元,为鄂浙两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多年来,商会与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武汉晚报社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携手联合举办了许多公益活动。无论是资金规模、帮扶力度,还是实际成效、社会影响,都逐年攀升,每年资助贫困学生多达数千人。

    商会专门针对大悟县,于2014年、2015年两次组织开展“情系大悟捐资助学”活动,共捐款108万元,资助了210名贫困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2017年11月,湖北省浙江企业联合会(总商会)、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武汉晚报携手赴大悟县开展精准扶贫活动,捐款15万元援建双桥学校、姚畈学校“希望厨房”及金岭村“创新创业电教室”项目,解决了两个学校600余名学生吃饭难的问题。2018年5月,商会先后组织开展“浙商英山扶贫公益行” “广聚英才兴浙商,携手帮扶助恩施”人才沙龙活动,续写脱贫攻坚、有效扶贫新篇章,带动大批浙商参与到“精准扶贫”的伟大事业中来,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扬。

    新七建设集团董事长余宝琳:

    集团累计已向社会捐资1亿元

    新七集团来自“中国鲁班镇”“中国建筑之乡”新洲区辛冲镇,31年披荆斩棘,现已成为我省建筑业领军企业之一。公司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连续7年荣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9年被评为“湖北建筑企业综合实力20强”前三甲。

    秉承“新七建设,筑福天下”的核心文化理念,新七集团多年来积极参与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累计已向社会捐资1亿元,用于助学、助困、助老、助残,帮助改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司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连续多年被省市区评为“慈善爱心企业”等。

    新七建设集团和武汉晚报的“扶助行动”、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有多年的合作,多次捐款参与“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公益活动。今后将继续加强在助学、助残、精准扶贫等领域的合作。

    武大高端项目中心主任谢君雅:

    多次组织各类公益爱心活动

    2016年武汉晚报“帮贫困大学生交学费”活动中,来自武汉大学高端项目中心的学员们共捐款13.5万元,帮助40多名困难大学生。这13.5万元善款来自中心商会会长班、华商班、国学班、决策者班、百强会长班、投融资班等,在学员们热心慈善公益的背后,以朋友圈的互动为载体,形成了乐于做好事的慈善圈。近年来,武汉大学高端项目中心及其研修班也多次对湖北地区的失学儿童进行了帮扶,多次组织各类公益爱心活动。

    中欣建设集团董事长喻友旺:

    25年资助万余名大学生

    喻友旺是省十大慈善之星,市道德模范,全国希望工程20年“杰出人物”,25年捐款6000余万元,资助1万余名大学生,是吴天祥眼里的“湖北首善”。

    他上高二时,家里连5毛钱的资料费都交不起,母亲只好去借,最终还是空手而归。母亲脸上绝望、痛苦和愧疚的表情,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中。他在心中发誓:如果我以后有了钱,谁有急用我一定都借给他,谁有困难我一定尽力帮他。

    1993年,辞职下海的喻友旺历尽磨难,终于赚了第一笔钱——5万元,他马上兑现自己的誓言:从5万元中拿出8000元资助村里40多位孤寡老人。从此他走上了慈善之路。

    喻友旺生活俭朴,但他慈善捐赠却十分大方。有两年喻友旺经营状况不理想,但为了践诺助学,他两度向好友借了200万元助学。

    每个受资助的孩子就是颗“爱的种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人欣慰的是,很多受助学生知道感恩,通过自己的努力,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每年春节期间,喻友旺的手机响个不停,汇报思想、工作、祝福短信纷至沓来,有1000多条。他记不得发短信的每个人是谁,但感觉每个孩子都在成长,都在进步。

    湖北高中压阀门有限公司

    董事长陶宏国:

    做慈善36年捐资3700余万元

    无论在厂里,还是外出,不管穿的是工作服,还是西装,陶宏国的胸前都会别着一枚党徽。他给困难群体、贫困大学生留的不是各种头衔的名片,而是一张张“党员爱心联系卡”,印着“共产党员陶宏国”,和一辈子都不会换的电话号码。递过去时,会说:有困难随时找我。

    从普通工人到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包括与他人合资组建房产开发公司,他一直觉得自己最大的标签就是共产党员。关爱企业员工、关心身边困难群众,陶宏国说,这都是党员应尽的义务。

    2014年,陶宏国自己出资发起成立“困难党员爱心基金”,常年坚持帮助基层困难党员。他联合武汉晚报连续4年推出“好人好报”公益活动,给困难党员、群众订报纸,送精神食粮。

    他联合本报、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坚持多年资助见义勇为子女、困难党员子女上大学,旨在将爱心传递。他还三次捐赠“特殊党费”30万元。

    做慈善36年,捐资3700余万元。陶宏国多次被评为“武汉好人”、省市“劳动模范”。去年1月,他获得“爱心中国十大公益道德模范”。同年10月,他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人”。

    记者陈玲 姚笑

    通讯员易建新 唐婧妮 揭兴旺 吴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