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笑他太疯癫,《邪不压正》让姜文再遭两极评论

《邪不压正》中李天然在北京屋顶上骑行

《邪不压正》海报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记者黄亚婷)  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正在公映,再次掀起了一股解读姜文及其作品的热议。如同他执导的前五部电影,这部新片的亮相,核心词仍少不了一个“看懂”。在“看不懂”的缘由下,人们给出各式各样的差评,在“看懂姜文”的旗号下,喜欢姜文的人们,又做着层层解读和推崇。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被奉为国内“影评一姐”的戴锦华,是姜文电影的推崇者,她曾评价,姜文敢于嘲弄社会主流逻辑,也曾为《一步之遥》鸣不平,叹它生不逢时。但这一次,她`谢绝了再做任何评论,对长江日报记者表示“《邪不压正》我不准备发言了”。

姜文式故事始终在飞

“民国三部曲”,姜文以民国为背景讲述了三个完全不相干的故事。最受好评的是2010年公映的第一部《让子弹飞》,那也是当年票房最高的电影。火到什么程度呢?“让子弹飞一会儿”成了当年的流行词,至今仍有相关表情包和截图在江湖流传,观众爱这部电影的每一处细节,就连姜文“画风不同”的粗糙手稿也备受追捧,成了全网传播的热门话题。正所谓,爱你时,你干什么都闪闪发光。《让子弹飞》后来没能获得金像奖、金马奖,金鸡奖更是连个提名也不给,媒体、影评人、观众集体扼腕叹息,把这几个电影奖轮番骂了个遍。

但2014年公映的《一步之遥》,姜文遭遇了堪称从影以来的最大口碑危机,票房不佳,评价不好,就连他此前备受人们推崇的真性情言行,也忽然转了风向,改被叫作“直男癌”。当人们不爱你时,即便你还是你,可不知怎的就是处处不顺眼了。

就风格而论,《一步之遥》和《让子弹飞》的差异并没有那么明显,姜文的电影,一直都是疯狂恣意的,对白密集、节奏明快。但《一步之遥》塑造的梦境更不着地,故事也更随心所欲,连葛优看完首映都摸着光头犯迷糊“这电影,我得想想再评价”。从头演到尾的主角尚且如此,普通观众就更懵圈了,这次的懵圈,还不是“不明觉厉”(网络热门用语,意思是:虽然不明白,但觉得很厉害的样子),而是真真切切地认为导演有点不知所云,差评由此而来。傲气如姜文,怎么能轻易低头呢? 他在这次争议之后说“再也不干包饺子喂猪的事了”,多少是愤懑不平的。

到了眼下这部《邪不压正》,目前口碑介于《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之间。《一步之遥》之后,他说过这次一定会让观众“看懂”,也真给了一个大致明了的复仇少年故事脉络。但这个少年有三个爹和两个红颜,奔走于屋顶上和屋顶下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屋顶上,纯真浪漫美如画,屋顶下,尔虞我诈恶满仓。观众似乎知道姜文在说什么,似乎又知道得不是那么清楚明白。

这就是姜文,无论他拍了怎样的电影,但故事和人物始终是“飞着”的。他在跟高晓松的对话里说,讲故事不难,难的是怎么不讲一个故事。他不执着于事件的起承转合,而是把时代、氛围、人物、情感都摆出来,留给观众想象和拼凑的空间,看到什么,似乎都是观众自己的事了。

别具一格是把“双刃剑”

评价姜文的电影,似乎有一套永不出错的话语,你几乎能在每一篇影评里看到这样的话:连珠炮式的台词,黑色荒诞的情节,凌厉快速的剪辑,溢出银幕的荷尔蒙……

姜文毕竟不是商业类型片导演,如果硬要归类,他拍的电影应该就叫“姜文式电影”,一位作者导演,个人化、风格化、形式化极强,有时是一把“双刃剑”。诗意和谵妄、肆意和自恋、奔放和混乱之间的标尺如此微妙,一个不留神,就是云泥之差,时而灵光闪现,时而尴尬无趣。

爱姜文者,说他是座富矿。影评人周黎明说,“姜文电影是一座座诠释的富矿,但有时不求甚解,反而能感受到它那不知天高地厚的顽童劲儿。”不爱姜文者,骂他太自恋。影评人毛尖的批评文章毫不留情,她说姜文不愿正视自己的中年感,也就只剩下周韵了,“他过去的电影至少还有一个立场和站位,他现在更像屋顶上的电影诗/商人,就像他讨好一个影评人来骂一溜影评人,他的态度似乎戏谑其实虚弱。”把张北海原著《侠隐》推荐给姜文,并在《邪不压正》里出演了一位太监影评人的史航则说,“《邪不压正》,这只能说是电影人的一个想象,其实,哪有那么多的邪。世上奔腾流动的,不过是被接受的善意以及被拒收的善意,被曲解的诗意以及被信任的诗意。”

姜文说,他拍电影,即便是改编的作品,也不会反反复复去看原著,而是看一遍,扔掉原著,拍那些让自己念念不忘的东西。所以,姜文的电影永远是他自己的东西,看他的历史观和审美趣味,“懂”或“不懂”,批评或赞美,都没有什么不可以。至少,有这样一位始终保持着风格的导演,总不是一件坏事。

【编辑 李少峰】




(作者:黄亚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