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力军诠释《沧浪之歌》:故乡给我太多的悲欣,太多的情怀

长江日报4月24日讯 正值读书月,4月24日,武汉散文学会在位于群光广场的钟书阁书店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沧浪之歌》作品研讨朗诵会。

《沧浪之歌》是一本历史文化散文集,作者谢力军是一位有医学专业背景、长期从事医务教育工作的自由写作者。这本散文集收录了他近年来的散文作品,题材涉猎广泛,纵笔山川名胜、古今人物,既写神农百草,也谈音乐美术,既品楹联诗词,还论训诂文字。





谢力军在现场发言。记者周璐 摄



研讨会现场。记者周璐 摄

谢力军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曾在医药、教育、旅游等领域工作,却因对故乡的热爱和眷念,痴心文学创作20余年。谢力军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我出生于天门河边,成长在汉水之滨,长江边的荆州城则是我工作的地方,最终定居在两江交汇的武汉。这些河流,这块土地留给我太多的悲欣,有太多的情怀。”

沧浪贯穿了谢力军的散文文脉,他解释,沧浪即汉江。“古人以沧浪泛指江河之水。将汉水比作天上的银河,‘维天有汉,鉴亦有光’。”

谈及武汉,谢力军表示,两江交汇,九省通衢,控扼长江,接引南北,“形胜之地”成就了武汉的大与盛。“大与盛,是武汉的荣光,武汉人的荣光。”

研讨会上,樊星、钱鹏喜、任蒙、刘爱平等作家、评论家作了精彩发言。

“书中《沧浪之歌》写出了湖北人的悲怆记忆。”评论家樊星说,“我们谈楚文化,不仅有800年辉煌的文化积淀,也有悲怆的记忆,谢力军如实地记录本乡本土的故事,抒发对汉水的情感,有他独特的思考。”

作家钱鹏喜认为,《沧浪之歌》并不以题材新奇取胜,贵在多维视角。“作者从地理、历史、人文多维视角叙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却无掉书袋之嫌,文风自成一格。同时关照当下,读来充满时代感、现实感。”

“谢力军的散文给我们呈现和还原了许多的历史线索和历史现场。”作家刘爱平说:“作者写历史而不放纵的挖掘历史或者贩卖历史,他陈述的史料总与文化拷问交织一体,充满了一种家国情怀、忧患意识以及文化良知和文化自信,让其笔下的文本显现了较好的深度、高度和温度。因为文化不仅仅是历史和知识的叠加,它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有感知的血脉传承。”

(长江日报记者周璐 通讯员陈谢)

(作者:周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