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问津书院

李笙清(武汉博物馆《武汉文博》编辑部)

从武汉市区驱车往东北方向行驶一个多小时,在新洲旧街孔子河畔的孔子山南麓,一座青砖粉墙翘脊黑布瓦的古老书院掩映在苍翠的林木之间,四下里溪水环抱,阡陌相连,显得宁静安谧。据明《统一志》、清《湖广通志》记载 :“相传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因而这里有了一连串跟孔子有关的地名:孔子河村、孔子河、孔子山、问津碑、孔叹桥、晒书场、孔子坐石、讲经台、回车埠、研墨池、长沮冲、桀溺畈……始建可上溯 2000 年之远的问津书院,是其中最为荣耀的一处人文景观。

西汉年间,当地农人在孔子山耕地时掘出一块上面刻有“孔子使子路问津处”8个秦隶大字的石碑,淮南王刘安知悉后于石碑发掘处修亭立碑,同时在山畔孔子河边建起孔庙祭祀,并设立私学,征召学士名儒于庙内开坛讲学。元大德五年(1301年),江西名儒龙仁夫晚年筑室孔子山下,在此倡办书院讲学,时人称之为“孔子山庙学”或“龙仁夫书院”。元末战乱,书院曾毁于战火,经地方官吏、士绅、儒士修复始存,但规模已经缩小。明神宗万历年间,湖广巡抚熊尚文将孔庙与书院合二为一,以“子路问津”的典故正式命名为“问津书院”。

清代的问津书院成为科考取士之所,学子辈出,声名海外,康熙、嘉庆二帝分别御笔亲题“万世师表”“圣集大成”金匾,         书院更是闻名遐迩。在 2000 多年的漫长历史中,杜牧、朱熹、         王阳明等诸多大儒曾在此讲学授业,书院多次毁损又多次修缮,     成为湖北省境内唯一一座遗存下来的儒学历史纪念性建筑。

游览问津书院,先要经过一座四墩三孔的简陋的石板小桥。相传孔子带着众弟子在此涉水过河,问津未果,便涉水而渡,结果部分书籍被水淹湿,不禁发出一声叹息,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这座孔叹桥。桥头竖立的一块石碑上的文字介绍,此桥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黄冈知县茅瑞徵募捐所建,清咸丰元        年(1851年)重建。桥长22.8米,宽2.25米,高2.52米,全     为青石垒砌而成,每孔之间铺设5根条石,一共15根,坚实牢固,桥面走上去十分平坦。沧海桑田,走在桥面上,看桥畔青草绿树,桥下流水潺潺,凝眸如黛远山,想象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鸿儒、学士曾漫步此桥,心里不觉涌起几许感叹。

现在看到的问津书院是参照清末《问津书院》新庙图总体空间布局重新修缮的,跟我十几年前初次来此探访时有了很大变化,门前的泥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混凝土广场,最明显的是仪门前的空地已被新修的院墙、照壁圈绕起来,与其后的建筑群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书院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占地6000多平方米。背依山丘植被葳蕤,白墙翘檐黑瓦木窗,门楼巍然高大,院落鳞次栉比,建筑规制宏敞,古朴庄严间渗透着一缕古老的书香气息。整个书院呈对称式布局,仪门、讲堂、正殿等主体建筑依次构筑于中轴线上,东西二庑分列左右,另建有数栋亭、斋、楼、阁,显得错落有致,方砖铺地,门户相接,走廊相连,宫墙护围,错落有致。整个建筑群共有三高六矮十三幢五十余间,与清末民初重修时的规模大致相同。

仪门一幢三间,朱红大门六扇,上有兽面铜环,中为大成门,左右为金声、玉振,另有东角门、西角门等。仪门外正面有屏墙。仪门上方的“问津书院”匾额,为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的著名书法家张翼轸于 1913 年书院重修时所书,匾由四块 90 厘米见方的青石板阳刻而成,书法字体端正敦实,苍劲古朴,是问津书院遗存至今的珍贵文物。东西两侧辕门分别挂“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匾额。由仪门走近讲堂,只见门楣上的“问津堂”三字引人注目,步入讲堂,东西台阶各有九级,中堂及左右连屏各立,中堂连屏八扇,朱底金缘,左右连屏各四扇,蓝底金缘。上盖缥瓦,下铺方砖,两下掖门互通,窗明几净,书香自生。见此情景,我的脑海中依稀浮现出历代儒生在此兢兢业业求学受业的生动场景。

穿过宽阔的露台,后幢的大成殿庄严轩敞,内供奉着孔子     圣像及清代康熙、嘉庆二帝所赐“万世师表”和“圣集大成”金字匾额,大殿主梁上所刻“同治元年复建”仍清晰可见。孔子圣像由黄罗幄围绕,两旁楹联为曾在问津书院任主讲的湖北黄冈人黄自芳所撰,联曰 :“圣人在上,贤人在旁,恍见当年执辔时,车马风尘,早已化成南国 ;传道得徒,行道得舆,试观此日问津处,文章礼乐,居然教衍东山。”殿内整洁肃穆,朱红神龛、雕花供桌及陈设的礼器摆放有序。殿左悬钟,殿右散         架鼓,游客们三三两两,不时地将点燃的香虔诚地插进阶前的     大香炉里,合掌祷告。

东西庑殿分列两边,东庑配殿有仲子、隐士二祠,硬山顶,         穿斗架构。2005 年 6 月,当地文物部门依照清咸丰年间问津书院图,对东配殿进行了修缮。仲子祠供奉的是孔子弟子仲子(子路)像,即“子路问津”的主人公,内有一副楹联颇有几分禅理:“此间哪有迷津,山水清闲,差憩车尘马足;何处得寻遗迹,宫墙美富,式瞻剑佩雄冠。”隐士祠供奉的则是长沮、桀溺二隐士牌位。另有洁粢和奉牲二斋,分别为书院举行祭孔之礼时做饭和宰杀三牲的地方。西庑配殿的文公祠,供奉着曾在此讲学授业的理学大家朱熹像,诸儒祠供奉的是与书院历次修葺、讲学有关的历代名儒、名官、乡贤牌位。朱熹一生多次游学楚中,晚年讲学于孔子山庙学(即问津书院),为问津书院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垂暮之年,他曾以诗相赠书院 :“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诗里行间,对书院的深厚感情拳拳可见。正是在一大批时代名儒的无私奉献下,才有了问津书院千百年来的书香传承,才有了古老书院人才辈出的流芳溢彩。

位于书院西南部的魁星楼与文昌阁为一体建筑,中部为天井,楼阁南北并峙,分别奉帝君、魁星神像,二处分别悬挂“文光射斗”“文章司命”匾额,隐隐可见当初雕梁画栋的庄严气象。在问津书院特意辟出的文史展览陈列室内,陈列着“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等曾散落各地的遗存石雕、石碑、残垣断壁等,一块汉白玉石碑上,镌刻着清初湖广提学史蒋永修撰书的“重修问津书院碑记”,小楷书写的千余文字,简要记述了问津书院的历史及当时重修的盛况。一件件实物和图片,述说着问津书院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圣迹魏然,仰止高山如阙里;津声宛在,依稀流水即洙源。”问津书院范围很小,不一会就到了尽头,它所浓缩的历史人文内涵,却远远超出了这些建筑群所能容纳的范畴。和风习习,金色的阳光下,偶尔有蝉鸣声从绿树成荫的孔子河村传来,仿佛岁月深处书院讲堂里传出的读书声,在我心头恣意弥漫,袅袅不散。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