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吃相难看”的信息采集丨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李煦

4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意见征集,公开征求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意见提出:

——用户拒绝相关授权申请后,不得强制退出或者关闭App,不得提前申请超出其业务功能或者服务外的权限,不得利用频繁弹窗反复申请与当前服务场景无关的权限。

——在非服务所必需或者无合理场景下,不得自启动或者关联启动其他App;

——用户拒绝提供非该类服务所必需的个人信息时,不得影响用户使用该服务。

除了这几条之外,还有很多具体规定,涵盖了App的各种场景,包括分发、下载、安装、启动、使用、退出等等。应该说,这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规定文件。

当下,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成为人们生活须臾不可离之物,已经远远超出了“购物消费”的范畴。如果不下载安装使用各种App,不仅看不到新闻、听不了音乐、玩不了游戏、没有了娱乐和社交,而且连日常工作、出行都大受影响。

反过来,各路互联网巨头,正是通过旗下App对个人生活的“全覆盖”获取了大量用户信息数据。其中有些数据涉及个人隐私,较为敏感;有些数据如果打通、整合起来,可以相当完整准确地勾勒出用户画像,让用户在大数据面前“裸奔”。

“数据是21世纪的石油”,互联网巨头为了拿到数据,想出各种办法。早期是提供便利和让利,引导、鼓励、诱使用户让渡数据权;随着人们对隐私和个人数据逐渐重视,索取个人数据的方法渐渐带有“强制”色彩,变得“吃相难看”。

正如工信部《规定(征求意见稿)》所说,如果用户不同意授权,现在App们要么“闪退”,要么反复跳出弹窗坚持索取,要么就表示“无法提供服务”,大有一副“你不给我数据,不让我看你的通讯录和照片,不让我知道你的行踪,我就不给你服务”的派头。

问题在于,这些信息真的是“非此不可”吗?谁来判断其必要性?谁来保证这些信息的存储安全?谁来保证这些信息不被恶意使用?

在互联网巨头面前,个人用户的博弈能力微不足道;唯有政府出手,才能保证个人信息安全。工信化出台相关规定,正当其时。

【编辑:张玲】

(作者:李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