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公里外,武汉女教师在新疆找到一块“新画布”

“我画的第一块石头画,是上一届援疆来的老师捡来,留在宿舍里的;或是用来堵门,或是当摆件,结果却启发了我的创作。”提起石头画,刘芳荣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作为一名专业美术老师,刘芳荣已经从教27年,今年,是她在新疆援教的第三年,也是她与石头这一特殊“画布”结缘的第三年。

援疆老师爱上“石头画”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湖北从1999年开始对口支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21年来,7000公里的距离,挡不住一批又一批援疆教师的步伐。目前,湖北共有228名援疆教师在博州、五师的23所学校支教,刘芳荣正是其中的一员。

刘芳荣是武汉市第七中学的教师,现对口支援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博乐分校。正在带高二,刘芳荣每周要花上三个下午的时间,给这些美术高考生上专业课,她说,高二没有之前带高三那么忙,画石头画的时间,也更充裕了。

说起画石头画的契机,刘芳荣自己也觉得很巧:援疆刚来不久,正逢“三八”节,学校组织了一场手工艺品比赛,看着房间里前人留下的石头,刘芳荣灵光一闪,顺着石头本身的线条,寥寥勾勒几笔,花丛便“跃然石上”。正因如此,刘芳荣发现,原来石头也能作画布。

初来新疆,绘画工具受限,也没有专业的画纸,石头成了刘芳荣练笔的一个载体。由于睡眠不好,她几乎每晚前半夜,都在画石头画。“一开始是睡不着无聊,我就画着练笔,后来发现这样既能舒缓心情,又能帮助我睡眠,慢慢也就成了习惯。”刘芳荣说,这三年,每晚画的石头画已有一百多块,还被做成了风景、花卉、人物等系列,每一块都是自己的“心头宝”。

她在“新画布”上大展拳脚

石头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刘芳荣介绍,首先,根据每块石头的颜色、纹理、形状和材质的不同,石头画的创作构思也不同;其次,比起画布上的画作,石头画的“画布”更立体,画出来的作品自然也就更有立体感;再次,因为这块“画布”较小,石头画的创作也就更写意,比起人物,刘芳荣更爱画的,是新疆处处都有的美丽风景。

“比如这4块克拉玛依的戈壁石,就是根据底色构思的。”刘芳荣向记者展示了一些石头画。和同事一起去克拉玛依旅游的时候,刘芳荣捡到了玛瑙一样的小石块,有的偏黄,适合画梅,有的雪白,适合翠竹,有的则是乳白色,与黄色的菊花相映成趣——一套“梅兰竹菊”系列画应运而生。这也是刘芳荣珍藏的,最小几块石头画。

最大的石头画还在创作当中。因为援疆工作课余时间,休闲活动不是很多,刘芳荣就带着其他老师一起画石头画,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了她的爱好,许多同事也开始留意起了各种各样的石头。一次,一位同事回到学校,告诉刘芳荣,自己在五一水库,找到了一块“好东西”;之后,两位热心的男同事带上刘芳荣,骑行了一二十公里,把这块六七斤重的大石头,搬回了宿舍。既是回报这些热心可爱的同事们,又恰逢这块石头白色的底色,很适合画一位同事喜欢的天山雪景,刘芳荣准备在新“画布”上大施拳脚了。

将石头画融入教学中,给孩子们美的启发

去年6月份,放了暑假的老师们,相约去走独库公路。走到白沙湖边,刘芳荣捡到了她最喜欢的一块石头。这块白底泛青、质感通透的青石,正是她千挑万选、万里迢迢背回来的。“捡到它的时候,上面除了山崖和树枝一样的纹理外,还有些青苔,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青山绿水的画面。”依托纹理的走势,轻点几笔,不加赘饰,一幅意象生动的山水画就此产生。

除了作为爱好,刘芳荣还将石头画融入到教学中去,即将为博州美术老师们,做一个“美的启发”相关课题教学。她计划借石头画,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生活中发现美。刘芳荣说,这块“新画布”,不仅是课题的启发点,也是她观察生活、探索美的一个新起点。

(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实习生徐敬智)

(作者:黄丽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