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为祖国找石油 这张60年前奖状传承“大庆精神”

长江日报4月30日讯 30日,青山区青山镇街道石化社区“党史周周讲”活动首次走进青山中学。社区老党员、武汉石化高级工程师杜家荣,拿出自己珍藏了一辈子的一张奖状,与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参与祖国石油化工行业建设的奋斗故事。

30日,青山区青山镇街道石化社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长江日报记者覃柳玮 摄

30日,青山区青山镇街道石化社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长江日报记者覃柳玮 摄

杜家荣今年83岁,刚刚出生不久,全家人就带着襁褓中的他,经过整整一年的跋涉,在1939年初逃难到了贵阳。杜家荣说:“我祖籍江西,出生在南京,在贵阳长大,战乱年代的人不知家乡在哪。”说起小时候艰苦的日子,他几度哽咽。

生活的转变源于新中国的成立。在国家助学金的帮助下,杜家荣读完了初中和高中。因为成绩优异,1956年他顺利考上北京石油学院。填志愿时,3次志愿、9个学校,他全填了北京石油学院。“当时贵州的交通环境非常差。只能烧酒精的车,甚至还有木炭车,一天只能走一百多公里。是党培养了我,当时一心只想为祖国找石油,改变国家的交通条件。”

大学5年,杜家荣参与了多次实习。1958年在玉门油田炼油厂,学校带领学生们认识石油从勘探到炼制的全过程。杜家荣参与了出焦作业。滚烫的焦炭需要靠工人铲出来,大家脱光了衣服,一个人在车间里只能待3到5分钟。穿衣服怕着火,烫到皮肤上了就用水冲一下。

1959年在抚顺油田实习,杜家荣参与干馏炉出灰作业。工人们用刮刀把灰往卷扬机上送,车间里弥漫着灰尘,伸手不见五指。一个同学只参与了一天劳动,但接下来的一周,他咳出来的痰都是黑色的。

杜家荣正在为党员群众、学生们讲述奖状的故事。 长江日报记者覃柳玮 摄

最让老人难忘的还是参与大庆石油会战,1960年4月,他和同学们是第一批参与会战的大学生。那张珍藏60年的奖状就是在大庆参与工程建设时获得的。当时厂区要建设配套工程,在地上挖坑盖过冬的房子,因为表现突出,他被评为“干打垒红旗手”。为了做好测绘工作,杜家荣在大庆工作时,没有一天是在晚上12点之前睡觉的。

杜家荣当时将在作业区听来的经验总结成几句标语:要让钻杆钻不断,要让钻头打不烂,钻机搬家自己走,技术革命是关键。一次在墙上绘制标语时,被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看见了,下车来问:什么是钻机搬家自己走?原来是有工人们总结出经验,钻机不用一节节拆除,直接用拖拉机搬走,可以节省一周的拆卸和装配时间。后来这一经验在厂区得到推广。

毕业后,他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在兰州炼油厂工作到1972年,后来被调到贵州参与了C10大飞机制造,1980年,他来到武汉石化。

杜家荣珍藏的奖状。 长江日报记者覃柳玮 摄

回忆起以往的日子,杜家荣感慨万千。“如今的石化行业,几乎都是计算机操作,中韩(武汉)石化脱瓶颈改造项目也即将完工。是一代代石化工人的艰苦付出,才有了国家石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将这些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就是想把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 ‘大庆精神’告诉他们,一代接一代,建设美好国家。”

(长江日报记者覃柳玮 通讯员杨巧梅 党莹)

【编辑:胡之皓】 

(作者:覃柳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