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我们将镜头对准建筑工人

        长江日报讯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五一”期间,长江日报记者将镜头对准建筑工人,他们中有在云端守望的“95后”塔吊夫妻,有手艺传承的父子兵,还有工地上的“姐妹花”。



        建筑工人。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钟维与妻子陈小枝是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长江文创产业园项目的塔吊搭档,钟维担任司机,陈小枝负责指挥,转动的吊臂在二人的默契配合下精巧地完成材料的起落。

        8年前,高中毕业后的钟维跟着父母在建筑工地打工,父母从事木工近30年,走南闯北积累了技术和经验,钟维因此成为一名新生代劳务工人。2018年,钟维和陈小枝结婚,妻子和丈夫来到建筑工地,夫妻俩最开始从事的是木工,凭着年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肯钻研的韧劲儿,他们转行学习塔吊操作。

        2020年,长江文创产业园项目在行业率先探索“无人塔吊”,这种塔吊有地面操作和高空操作两种模式,可以切换。新技术给钟维和陈小枝带来冲击,也倒逼他们学习适应新的塔吊操作模式。“如果遇上天气不太好,我们就不用爬上几十米高的塔吊,直接在地面操作,安全又简便。”从传统塔吊操作到“无人塔吊”,夫妻俩都能轻松操控,使一批批钢筋、构件在他们的驾驭下精准起落。

        今年33岁的盛壮是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湖北广电传媒基地项目一期砌体抹灰班的班长,与他一同在工地工作的还有他的父母和爱人。抹灰是一项传统工种,讲究速度和质量,抹灰工人之间的配合至关重要,因此在工地常能见到一家齐上阵的场景。

        盛壮10多年前便在外地打拼,去年3月17日,盛壮的小女儿出生,他放弃广州的工作,回到湖北,就在家附近奋斗。2020年,盛壮在工地管理着20多人的砌体抹灰团队,父亲和母亲也一起在工地干活。“我觉得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生活既踏实又有奔头。”盛壮说。

        据了解,在多个工地,像这样的“父子兵”“夫妻档”建筑工人还有不少。父亲江德祥和儿子江卫华在同一个工地工作,父亲做仓库保管员,月收入五六千;儿子做钢结构拼装,月收入过万。还有杨氏三兄弟和蔡氏两姐妹,全部从事泥工。

        (长江日报记者陶常宁 通讯员吴渊 张华 周燕妮)

        【编辑:晏利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