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小学生自然笔记,记录生物净化水质全过程

长江日报5月5日讯 武汉外国语学校美加分校的科学课独具特色,既不脱离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课堂。而美加一年一度的科学节成了学生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科学节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五年级六班彭天昱制作了名为《失落的帝国——亚特兰蒂斯》的作品,并写下了详细的自然观察笔记。从选材、造景到使用“工具”,观察水质变化再到最后完工,详细记录了利用生物手段净化水质的过程,令人叹为观止。    


笔记中显示,彭天昱首先准备了相应的材料,在开始造景前对材料进行处理,然后开始造景,造景的同时,为改善水质做准备,同时对微生态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再之后根据观察,相应地投入水草种子和鱼苗,最终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水质得到彻底改善。

像彭天昱这样的学生,美加分校有不少。之所以学生们的科学课能上得有声有色,美加分校校长燕华兴认为,美加的科学课堂尤其注重对孩子们思想意识层面的教育。比如在以“春天里的科学”为主题的系列植物科普教育时,老师不仅带领孩子们亲自栽种桑树、薄荷等植物,而且引导孩子们对自己种植的植物进行定期浇水施肥,并且长期跟踪观察,记录植物的成长,通过这种方式养成孩子们勤于坚持的科学态度和学习精神,在培育植物的同时绽放更美丽的科学之花,培育更优秀的自己。

和一般的学校不同,美加小学部共有9名专职科学老师,每名老师都有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方向。教授四年级科学课的范老师表示,正是因为科学课的存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他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生在接触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促进了语文和数学的学习,甚至孩子们为了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工具书翻阅英文原著,间接地提高了他们的英语成绩。老师们说,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思考方式,更是培养了他们怎么学、为什么学和如何学的良好习惯,形成了学生们自我的思维网络,有需要时能高效调取储备的知识。

【自然笔记】

前期准备工作:造景石材泡水五天。

image5.jpeg

准备绿九冠、绿菊花、万年藓草、水草种子、云山石粒等。

image3.jpeg

image4.jpeg

自来水沉淀五天除氯。

image6.jpeg

模拟摆放造型。

image7.jpeg

开始造景:

image9.jpeg

铺设云山石粒作为底沙,底沙将为水生植物和生物的生长提供基础环境,调节和稳定酸碱度PH,富含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image8.jpeg

摆放造景,并播撒水草种子。

image10.jpeg

播撒水草种子完成后,用喷壶高空均匀喷水,完成后等待2个小时,待水草种子分泌粘液吸附在底沙和石块上,防止注水后种子浮起。

image11.jpeg

栽种绿九冠、绿菊花、万年藓草,为生态缸提供生趣。

image13.jpeg

观察水草种子附石情况,用手接触不带起种子则表示吸附好了。

image12.jpeg

三小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住造景,将沉淀好的水用水杯缓慢注入生态缸,防止因水流过大冲垮底沙和造型。

image14.jpeg

image15.jpeg

注水完成后,按比例加入硝化细菌,打开循环过滤系统,使用加热棒将水温控制在26度,使用追光模式模拟日照情况,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水质的净化,待5到15天时间便可建立完整的生态环境,此时水质呈现比较浑浊。

image16.jpeg

第二天,水质已逐渐改善。

image17.jpeg

第三天,水质已完全清澈。

image18.jpeg

第五天,水草已经发芽,微生态环境基本建立。

image19.jpeg

image20.jpeg

第七天,准备放入小鱼,由于鱼缸温度在26度左右,因此先将鱼袋放入约26度的水中浸泡30分钟,待鱼袋温度与鱼缸温度大致相同后,再将小鱼投入鱼缸。

小鱼品种:

斑马鱼15条

黄金丝5条

金波子 金/蓝各1条

image21.jpeg

第七天,投入小鱼,生态缸建立完成。

image22.jpeg


(长江日报记者赵家新 通讯员马亮  李静)

【编辑:舒筱】

(作者:赵家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