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区用绣花功夫为建筑工地降噪

长江日报5月8日讯 “多亏了你们想出的好办法,让我们难得在这么安静的环境下作业,最重要的是不会吵到附近的居民。”8日,位于硚口区古田二路的金地悦江时代工地,施工现场负责人张康淌过降噪冲洗棚,在渣土车离开工地前必经的循环水沉淀池里洗洗手,向前来巡查的城管执法队员张涛和何大胜笑着道谢。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按照市委第三巡查组的要求,该项目工地正在持续打造降噪样板工地。

爬楼为居民“侦破”低频噪声源

8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金地悦江时代项目工地,迎面一个占地1.5万平方米的大基坑,周围环绕着可移动的双层隔音板,基坑的西北方向和东南方向各有一个高约5米的降噪棚,由兼具隔音和防火功能的隔板搭建而成,隔板正对着管煤小区、梅艳小区和招商江湾小区。

金地悦江时代项目工地的大基坑周围装了可移动的双层隔音板。 长江日报记者万凌 摄

“我们按照声波传播的方向来摆放降噪棚。”张康说,项目于2019年4月开工,施工准备阶段,“啄木鸟”清理路障撞击地面会产生高分贝噪音,考虑到周边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他们使用了降噪棚,大幅降低高频噪声向周边小区扩散。直到前两个月,有附近居民向城管部门反映,一大清早五六点钟总是被工地传来的撞击声惊醒。

硚口区城管局直属一中队副队长何大胜赶早来到该项目,发现工地并没有进行大型机械的施工,他反复询问居民噪声的特征和方位,对方也说不清楚。几天下来,他还是没有查到噪声来源。

后来,他干脆爬到管煤小区的顶楼,循着工地方向确实听到有金属撞击的声响,噪声在60分贝左右。何大胜心里有了底,在工地上到处找金属物体。直到一天清晨,他看到一名工人用铁锤敲击干混砂浆罐,听到一连串震动耳膜的噪声,终于找到搅人清静的“元凶”了。

三次支招从家装找到最佳办法

找到噪声源头后,何大胜犯了难。混凝土浇筑阶段,每天开工前,工人必须敲打干混砂浆罐,把罐内干结残留的水泥渣敲打干净,以确保当天的砂浆生产,而铁锤是最常用、最省时省力的工具。但是居民的诉求合情合理,城市管理者责无旁贷。两难之时,何大胜向队长张涛求援。

张涛是硚口区城管执法局直属一中队出了名的“点子王”,工地负责人束手无策的事情,他到现场走一圈就能发现症结所在,几天内可以拿出解决方案。

张涛一听是金属撞击产生的声响,马上想到在铁锤上绑毡垫作为缓冲。试用几天后,张康反馈噪声几乎消失了,但是工人敲得手酸也敲不干净水泥渣,比较影响工程进度。于是,张涛又琢磨,能不能在铁锤前端卡块木头,结果木头楔子容易脱落,也不好使。

恰好张涛刚刚装修完新房,他就去请教装修队的师傅。经专业人士提醒,他想起来有一种铺设地砖时使用的橡皮锤,既轻便又牢固还使得上力气。果然,工人用橡皮锤敲击干混砂浆罐后,噪声比原来减小了一半,而每次作业的时间只比用铁锤多出10分钟。

施工人员用橡胶锤敲击干混砂浆罐能大幅降低低频噪声。 长江日报记者万凌 摄

“对于企业来说,城管执法队员是维护城市良好面貌和正常秩序的执法者,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店小二’。我们要在企业和市民之间做好润滑剂。”在张涛看来,城市的精细化管理需要换位思考、兼顾多方权益,设身处地地站在矛盾双方的角度来寻找平衡点,细致入微又顾全大局。

硚口区60余个建筑工地将打出降噪组合拳

据硚口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介绍,硚口区60多个在建大型工地均采用了隔音降噪棚,多个重点工地还因地制宜地改进了作业工具、强化了制度规范,比如采用现代化的数控设备、给水泥运输泵加防护罩、对进出车辆限速限重限制鸣笛等降噪措施,稍后将在全区所有工地打出降噪组合拳。

渣土车离开工地前冲洗泥浆轰油门产生的噪声被隔音板吸收。 长江日报记者万凌 摄

此外,硚口区城管执法局还会同建管、交管和各街办,围绕市委第三巡查组在硚口巡查出的问题、短板和弱项,通过实地查勘、约谈企业、回访居民、邀请居民探访工地以及组织三方座谈等多种形式,规范企业文明施工行为,让市民知晓工程进度、施工工艺,倡导鼓励市民提建议、共同参与工地治理,在智慧城管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下,城管执法队员仍会深入一线跟踪督促指导施工方,用绣花功夫查找细节问题,根据不同的噪声源分类施策,在维护和谐安宁整洁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保工程进度,尤其将在全周期管理、管理创新和共治共享上下足功夫,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长江日报记者万凌 通讯员李放军 赵志宏 詹鸥)

【编辑:胡之皓】

(作者:万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