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夏:“我不做官,我要做人民的公仆”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记者张维纳翻拍自邓中夏故居)

【烈士档案】

姓名:邓中夏,字仲澥,又名邓康

籍贯:湖南宜章

家庭出身:官僚地主

出生时间:1894年10月5日

出生地点:湖南省宜章县五岭镇邓家湾

就读学校:北京大学

入党时职业:学生

入党时间:1920年10月

入党地点:北京

主要著述:《中国职工运动简史(1919-1926)》等。

【革命经历】

1920年 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 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编辑出版进步刊物《劳动音》,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3年 参与领导二七大罢工。

1923年 参加创办国共合办上海大学,任总务长。

1925年 筹组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长,组织领导省港大罢工。

1927年 受中共中央派遣到上海恢复党组织,领导武装斗争。

1928年 任广东省委代理书记,2月末在香港被捕。

1930年 被派往苏区领导红二军团和湘鄂西苏区革命根据地工作。

1932年秋 任中国互济会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从事国统区地下工作。

1933年5月15日 在上海被法国租界巡捕逮捕。

1933年9月21日黎明 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时年39岁。

【烈士的话】

一个人能为了最多数中国民众的利益、为了勤劳大众的利益而死,这是虽死犹生,比泰山还重。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是毛泽东诗词《长征》中的一句。位于湖南省南端宜章县的骑田岭便是“五岭”之一,县城北面的五岭镇因此得名。五岭镇有一个小村庄叫邓家湾,是中共早期组织成员邓中夏的家乡。

在邓中夏故居,40余岁的讲解员邓如芬介绍:“邓中夏大学没毕业,父亲就帮他在北洋政府里找了一份好差事,他还有出国的选择,可他非要冒险干革命。”

“我的目的是为广大群众谋福利,决不单独发财”

邓中夏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晚清举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捧着朝廷和政府的饭碗。1920年夏,邓中夏从北京大学毕业前,在北洋政府铨叙局(掌办人事行政机关)任职的父亲就开始为儿子谋划前程,托人在农商部为他找了一个待遇优厚的职位。聘任书送来,邓中夏却拒绝了:“做官的人,都是对老百姓敲骨吸髓的。我不做官,我要做人民的公仆,公仆就是大众的长工……开创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新天地。”

“不当官”的话,他不是第一次说。

如今,邓中夏故居隔壁的亮公祠仍保留着当年的样子。邓如芬介绍,1919年8月,邓中夏回老家过暑假,正是在这间祠堂门口为乡亲们演讲。邓中夏的演讲被一位乡亲打断:“隆顺伢子,你说的这些大道理我们都听不懂。我就问你将来北大毕业后怎样报答你的奶奶、爸爸和乡亲们?”邓中夏答道:“我要做人民公仆,决不当官。我要联合社会各界同志,努力奋斗和创造,做到人人有饭吃、个个有衣穿,都能过富裕的日子。我的目的是为广大群众谋福利,决不自私自利,单独发财。”

故居内,长江日报记者看到邓中夏小学时的手抄本复制件,涉及中国疆域、水道、形势、海防等各类知识,共21部分、41页,里面依稀可见“柏林地纬与黑龙江同度,三月尚冰雪”等内容,笔迹隽秀。在那个信息传播不便的年代,少年邓中夏的手抄本上标注齐全、归纳分类完备,足见其少时即胸怀天下。

搞工运就得讲工人听得懂的话

邓中夏20岁考取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师从杨昌济。杨昌济向他传授新知识、新思想,给他心里播下革命火种,这让邓中夏对之前接受的封建式家庭教育产生质疑。他越是怀疑,就越想探明真相,在他给父亲写的信件中,出现大量“自由”和“革命”字眼。

1917年,邓中夏考入北京大学国文门(文学系)。在李大钊的领导下,邓中夏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会定期召开讨论会,搜集翻译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通过讨论学习, 邓中夏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行动。在五四运动中,邓中夏积极参加游行示威,走上街头演讲,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对敌,并回湖南参加组织爱国学生运动,有力支援了北京等地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五四运动后,邓中夏一边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一边投入到工人运动中去,但工作并不顺利。一开始,他到街上动员洋车夫集合拦路以要求增加待遇,应者寥寥,警察来后还砸了车。洋车夫们扯住他索赔,邓中夏拿出所有的钱还抵不上损失费。校内有人见他就讽刺:“工运搞得怎么样了?”父亲也因他参加“过激”活动中断了接济。邓中夏总结教训:拉洋车的属于比较散漫的个体劳动者,且受帮会影响,真正搞工人运动还应到有组织的产业工人中去。

恰在这时,李大钊号召学生们到工人中去,1920年冬派邓中夏等人到长辛店开办劳动补习学校。穿着长衫的邓中夏站在高台上向工人们宣传“劳工神圣”,号召工人来补习学校,但聚集的工人一会儿就散去了。“耍手艺的人,学这有什么用?”“要给窝窝头,我就去。”来上课的工人寥寥无几。

为了和工人们打成一片,邓中夏每周都到长辛店住校一两天。他一个月拿7元生活费,只吃3元的伙食,省下的4元钱买茶叶、糖果招待来上课的工人。时间长了,工人们不再把邓中夏当成一般穿长衫的先生,时常找他代写家信,有病时向他讨教药方,甚至请他帮助解决家庭纠纷。

有工人认为干苦活学文化没用,邓中夏耐心解释,“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世界一切”,因此工人的贫穷“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合理”,工人认得字才能不受愚弄欺压。

用什么课本教工人呢?有人说“用平民常用字课本就行了”,邓中夏摇摇头,“我们应该根据工人生活、劳动的情况,自己编一个工人识字课本,把工人劳动常用的工具、器物编在课本上,让工人知道‘老虎钳’3个字怎么写、‘锉刀’是哪两个字……”他还善于抓住工人的思想特点,生动形象地举例授课。比如在教“工人”二字时,他形象地说:“‘工’字上面一横是‘天’、下面一横是‘地’,中间立着一个人就是‘工人’。工人头顶青天、脚踩大地,是天下的主人。”这种教法很受工人欢迎。

“当了一辈子工人,也没看出我们伟大。”

“你们想想,铁路是谁修的,火车是谁开的,机器是谁造的,不都是我们工人吗?工人不盖房子谁也没得住,工人不织布谁也甭穿衣,世界上谁也离不开工人,难道不伟大吗?”

“我们伟大,为什么还受穷?”

“命苦呗!”有工人接话。

“不是命苦,是因为有阶级,有剥削,工人盖了楼房别人住,织了绸缎别人穿。资产阶级为什么能剥削呢?主要是他们有政权,要想不受压迫,不受剥削,就得团结起来革命。”

这些话充分表明,此时的邓中夏已经成长为一名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为了能让工人们团结起来,邓中夏下了一番功夫。他认为搞工运就得讲工人听得懂的话。他拿一张白纸,两手撑着叫工人用手指去戳,一戳就破了;拿3张纸再叫工人戳,又破了;拿一大叠纸再叫工人戳,手指都戳痛了,纸一张也没破。邓中夏解释:这就是团结的力量、组织的力量。

“我们工人越听脑袋越开窍,白天到工厂里一传,来学习的人就越来越多。”长辛店工人杭宝华后来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在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开始懂得了革命道理。”

1921年4月间,劳动补习学校开始筹备成立工会。5月1日,在邓中夏等人领导和组织下,北京长辛店以及天津、保定的工人在长辛店参加了工会成立大会。会后组织了大游行,1000多个工人像是冲破堤坝的洪水整队出发,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待遇。北京市丰台区委党史研究室的王真胜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这次游行,是中国工人第一次“五一”游行,长辛店成为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策源地。

“最后胜利终究是属于我们的”

1923年2月,邓中夏参加领导了二七大罢工。1925年5月,五卅运动爆发后,他和苏兆征一起组织发动了省港大罢工。省港大罢工持续16个月,25万工人参与,是世界工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罢工之一。

1932年11月,中共中央派邓中夏担任中国互济会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同志们担心他的安全,劝他注意隐蔽。他笑着说:“我们要善于隐蔽,但假如我们不与群众联系在一起,我们便毫无作为,那末敌人也用不着害怕我们了,我们也就失去了一个革命战士的作用了。”

1933年5月15日,邓中夏在上海法租界被捕。

提审邓中夏时,军法官问他有何罪。邓中夏大义凛然:“我告诉你,二七大罢工、省港大罢工都是我指挥的!”

1933年9月上旬一天深夜,邓中夏与马乃松等7名“政治犯”被押送南京。中旬,正在江西“围剿”红军的蒋介石给宪兵司令部司令谷正伦发去密电:共匪邓中夏解到即行枪决。

临刑前,邓中夏在狱中墙壁上写下10个大字:“但看十年后,红花遍地开。”又给中央留下一封信:“同志们,我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奋斗吧!最后胜利终究是属于我们的!”

(长江日报记者张维纳)

【编辑:贺方程】

(作者:张维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