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的种子,为什么在中国开花结果?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周劼

日前,一项小调查耐人寻味:随机调查发现,北美、欧洲、东亚诸国社会生活中二维码的使用情况为日本使用率最低,而抵触使用率最高,中国正相反,使用率和包容度都领先。

这项调查其实讲了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故事。二维码是日本公司的发明,手握二维码专利权的日本人却长期未曾想过它有什么广阔的商机,冷藏也许是最好的归宿。直到中国移动支付场景爆发,日本二维码的种子才在中国开花结果。

面对这样的故事,与其讨论二维码在墙内的日本为什么无所作为,不如讨论在墙外的中国为什么大有作为。因为一项发明被束之高阁、无用武之地其实是常态,人类绝大多数发明、专利都还躺在柜子里冬眠,它需要一个机缘,用更通俗的话说,它需要成果转化。

很多人研究二维码或者移动支付在中国的成功,有归因于国家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支持,有归因于移动网络技术和信息基建的发展,有归因于庞大的消费需求,有归因于强大的智能手机制造能力,等等。如果将这些“因”串联起来,会发现它其实是一条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创新全链条。成果能否转化就在于能否补全这个全链条。

一项发明,也许是某一个人的脑洞大开;将这项发明变成广阔地运用,却是一个社会整体力量的狮子搏兔,政策端的引导、需求端的召唤、生产端的推动,缺一不可。发明、引导、需求、生产,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或许就会变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正是由于链条的联结常常细若游丝,所以科技成果的转化一直是全世界面临的大难题。二维码的故事是近年来很多中国重大创新的一个缩影,光伏、风能、新能源汽车领域都可以看到它的重现。

国家间的科技竞争、创新竞争往往都是如此,谁先书写美好而团圆的故事,谁就站在创新的高地。

【编辑:付豪】

(作者:周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