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杯24年不辍助推青训“武汉模式”,中国足协也来取经

2018年8月17日,第24届武汉晚报中小学生足球赛的小学组比赛,在塔子湖体育中心拉开战幕。记者喻志勇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8月22日讯(记者周飞)还有两天(8月24日),“尚文地产杯”第二十四届武汉晚报中小学生足球赛就将落下帷幕。对于武汉众多热爱足球的孩子和家长来说,这个激情四射的假期快要结束了。他们期待着明年的晚报杯早点儿到来。

二十余年坚守,晚报杯令校园足球文化深入人心。武汉能成为享誉全国的“国脚摇篮”,“武汉模式”能引领全国足球青训风潮,晚报杯功不可没。

晚报杯再现“千队万人”盛况

1995年夏天,武汉晚报本着丰富中小学生暑期生活的目的,与武汉市教育局、武汉市体育局联手举办了第一届晚报杯。起步是艰难的,很多学校对晚报杯不够了解,许多学生喜欢踢球却缺乏组织。赛事裁判也相当紧缺。用晚报杯组委会胡剑虹的话说,“当时(在执法方面)完全拉不开栓”。很多裁判员,都是一边执法一边回家看书补课,因为天气炎热、停电等原因,甚至在路灯下学习。次年,武汉市足协举办了裁判员培训班,不仅提高了晚报杯的执法水平,也培养出了顾春含、付红珏等一批国际级、国家级裁判员。

之后,随着中国足球的职业化,全国掀起了足球热潮。晚报杯参赛人数也出现井喷,1996年达到“千队万人”的规模。然而,这只是一时热情的推动,缺乏牢固的基础支撑,好景昙花一现。伴随着中国足坛假球、黑哨事件的不断出现,爱好者对于足球的热情也跌入低谷,晚报杯参赛球队数量随之减少。虽然如此,晚报杯仍然一直在坚持,从未放弃。

24年坚守,晚报杯逐渐成长。近年来,武汉先后成为亚足联“亚洲展望”计划(亚洲青少年足球发展计划)以及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培养的重点城市,足球青训遍地开花,再上台阶。今年,晚报杯再次达到“千队万人”的规模,还有长沙、十堰等外地球队慕名前来参加。

足球传统学校走出蒿俊闵、曾诚、王霜等国脚

晚报杯为爱好足球的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让学校开始重视起足球这项运动。

早年间,除了开设专业足球项目的体育学校之外,武汉只有汉口地区的足球活动值得一提,但也就是一句“上到古田(四中),下到肉联(肉联小学)”,算是概括。不过自晚报杯创办之后,江汉区万松园小学、青山区钢城小学、东西湖区吴家山小学、汉阳区德才小学、黄陂区前川小学等众多学校,陆续成为足球传统学校。有人也许会问:“传统”就定得这么随便?其实,足球传统校的门槛很高,这些学校都是常年配备足球老师,开展足球教学超过15年,甚至有自主研发的教材!

正因为如此,才会涌现出万松园小学的蒿俊闵、钢城小学的曾诚、吴家山小学的王霜等众多当今国字号球员,让国家队中一直活跃着武汉伢的身影。而经过武汉市足协的大力推广,如今武汉的足球特色学校,已经发展到408所。

小孩子踢球最怕受伤,对此晚报杯组织者怎么看?“受伤?踢足球的孩子哪有不摔跤,不受伤的。只要没有大碍,一点擦伤、摔伤没事的,还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市足协一位负责人介绍,在赛场上,裁判员也非常注意孩子们的动作,一旦动作过大,马上会提出警告,甚至取消比赛资格。“其实,每一位送孩子踢球的家长,都知道运动是‘痛并快乐的’,不会为孩子们出现一些小伤而斤斤计较。当然,无论是校方还是赛事组织者,都会非常注意球场上的安全问题。”

中国足协借鉴“武汉青训模式”

随着武汉市足球人口的增加,不同的需求随之而来。经过多年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武汉青训模式”已然成形。

喜爱足球的孩子当中,“玩票”的占大多数,基础差、学得晚,校园联赛正好为他们提供在校训练、比赛、相互交流的机会;水平较高、能力强的孩子,就需要各校提供名单,由市足协安排到各区各站的青训中心进行重点培养;而表现特别突出的孩子,要么选送进国少队培养,要么参加武汉足协尚文青训计划西班牙留学训练营。据了解,目前武汉市400余家足球特色学校,平时经常参加训练的达数万人之多,在青训中心培训的近千人,到西班牙留学训练的近百人,而国少队各年龄段中均不乏武汉伢的身影。

武汉足球青训,为何会出现井喷?“全情付出,不望回报。”市足协一位负责人如此总结。据了解,目前武汉市每年花在校园足球以及青少年足球训练上的经费达数千万元人民币。“以去西班牙留学的孩子为例,一人几十万元人民币,自己不用负担。”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市足协工作的一个重点。“我们四年前就邀请了西班牙巴塞罗那俱乐部前青训总监贝拉及其团队驻汉指导。这支12人的团队,不仅成为武汉青训教学指导的中坚力量,还被中国足协看中。”市足协负责人介绍,中国足协相关部门对武汉青训模式大加赞赏,对贝拉团队的教学理念相当认同。他们力邀贝拉作为顾问,为国少2005和2006年龄段的孩子进行专业指导。

【编辑:祝洁】

(作者:周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