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认识当下世界要认真读马克思

近几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接连推出谈马克思的专著,如《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还有面向青少年的《伟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读马克思》。

马克思于1883年病逝于伦敦,于今133年。韩毓海表示,今天的我们,仍处于马克思所预言并深刻分析了的世界环境之中,“当务之急,我们要认真看书学习,弄懂马克思到底说了些什么”。

读马克思总不会太迟

韩毓海说,他接触马克思原典比较晚,已经38岁。

第一次系统读,是2003年“非典”期间,当时韩毓海住在北大中关园宿舍,到了春天,门外的梨树开满白花。梨树后面有一家书店,那年春天他无意中走了进去,看到屋子角落堆着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黑皮精装,一共是50 卷,便顺口问了价钱。

店主应答:“100。”

“什么!”韩毓海大吃一惊。

店主以为韩毓海嫌贵,就说:“80块你拿走,可是全套的,一本不多、一本不少。我这就帮你捆好,用自行车推你家去。”

于是一手付钱一手交书,小店主乐呵呵地推着一车马克思的书,送进韩毓海屋里。后者把这一幕写进了《一篇读罢头飞雪》的自序里。

韩毓海至今对这一幕回味不止。在他心中,他是捡到了大宝贝。

从此,韩毓海常常独自坐在那棵梨树下,捧着马克思著作细看。有时,他感觉花瓣落在自己身上,“一篇读罢头飞雪”,不知今夕何夕。

他感觉此前糟蹋了好多时光,直到与马克思相遇,他才看到眼前一片开阔,“连午后的阳光都是安宁的”。

马克思受到年轻人关注

前不久,北大毕业生卓丝娜,一个年轻的女孩,编了一曲rap(说唱歌曲),名为《马克思是个九零后》,在网上受到追捧。里头的歌词健康阳光、积极向上,配舞、画面很有质感,充分体现了年轻人对马克思的个性化理解:

“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在政治课。学了他的思想,本打算过了就算,后来翻开却发现并不讨厌。人生总是充满意外,有一天我看到他的厉害。看到我的信仰别再问why,别再看magazine,我在看马克思。……我亲爱的马克思,你站出来说无产阶级的力量永远正不畏邪,不为了权不为了钱,但是为了信仰我们一往无前。”

韩毓海注意到了这个女孩和这首歌,他在参加清华大学举办的主题论坛上,一方面为马克思受到年轻人歌唱和关注是好事,一方面他希望人们以更多的方式——包括阅读的方式,接近马克思、了解马克思。

韩毓海认为,学习马克思,形式可以多样,但我们首先得好好了解马克思本人,比如他出生于犹太家庭,如今的飞利浦公司就是由马克思的姨妈创办的。这些知识并不枯燥,很多都是有趣的故事,马克思本人的事迹也非常有感染力。

“我们重读马克思的目的,不是为读而读,是要‘登大道之行’,行之久远,让脚下的路更宽阔。”

马克思的笔记本是这样的。恩格斯绝对是个会配图的好伙伴

为读懂马克思,用力很深

7年前,韩毓海写了一本书,《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希望从金融与历史的角度审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

他本想一鼓作气把《龙兴——1500年以来的中国改革与革命》写完,但是随着写作和研究的深入,他日益认识到:如果不能抓住现代社会转变的根本动力,如果不能洞悉人类社会发展发生“大分流”背后的因缘,无论下多少功夫都是枉然。

“而要抓住这样的动力、追求这样的视野,那就必须掌握马克思的理论、马克思的方法。”韩毓海说。

为了读懂、读通马克思,韩毓海用力甚深,为此病过一场,家人警告他说,再这么捧着马克思的书不放,恐怕就真的“要去见马克思了”。

尽管这是笑谈,但他心里自知,死亡有时候似乎真成了自己必须严肃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他联想到历史上许多有名的中国人,例如写出了《封建论》的柳宗元,五十岁不到就死掉了,“像马克思一样,柳宗元即使在放逐中,也没有低下过自己的头。”

韩毓海用这些前人的故事砥砺自己,做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资本论》手稿(Marx' Handwriting; BG B2/984)

【访谈】

马克思是艰难生活成就的伟人

逆境中诞生的思想家

读+:你读了这么多年马克思,你觉得他的个人故事有什么普通却又传奇的地方?

韩毓海:马克思祖上五代都是犹太教拉比,他的姨夫是菲利普公司的创始人,他的内弟是普鲁士内务部长;马克思娶了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小姐为妻,他24岁获得博士学位。

马克思一生著述浩繁,但大多数手稿依旧没有出版。当他年青的时候,人们就说:“他比黑格尔更深刻,比康德更明澈,他是唯一一个能够把霍布斯、洛克、亚当·斯密融合在一起的人,他是我们能够见到的唯一一个活着的天才”。

当马克思还是少年时,他就立志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献身,那时他的家乡莱茵还属于法兰西。当成年之后,他离开家乡四处流亡,成为一个被统治阶级驱逐的世界公民。

他为年轻人奉献了“异化”的理论,为经济学提供了资本学说,为社会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马克思定居伦敦期间在大英图书馆的读者卡

读+:作为个人,马克思的伟大性体现在哪?

韩毓海: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是逆境中诞生的思想家。他几乎每日要与贫困做斗争。

他在流亡伦敦期间,一家人时常一连几个星期靠吃马铃薯过活。严冬没钱生火,生病没钱求医。他们穷的付不起房租,女房东叫来警察,把床铺、衣物,甚至连孩子的摇蓝、玩具都查封了。临走,蛮横的警察说,“限两个小时,再不交房钱,要把东西全部没收。”几个孩子吓得躲在墙角里,偷偷地掉着眼泪。

马克思无奈,只好冒着雨找新的住房,但是没有人收留。这时,药房、面包铺、牛奶铺的老板都来逼债了。燕妮在债主面前万般无奈,只好把自己的床抬出去卖掉以偿还欠债。但刚刚把床抬上车,警察又来了,说黄昏时搬运东西违犯法律,并诬蔑房客是要存心逃躲欠债。

马克思就是在这样贫困窘况下,坚韧不拔走自己的路,去从事自己的事业。对于马克思来说,钱和生命之所以需要,都是为了革命事业。他在一封信中说:“假如我有足够的钱—来养家,而我的书又已完成,那我今天还是明天被投到剥皮场上,换句话说,倒毙,对我完全一样。”

想想现在多少过着优渥生活的人们还在怨天尤人,而同时又拿不出像样的成绩来。马克思是艰难生活酿就的伟人。

马克思行藏手礼照片

读马克思的作品,有一种巨大力量在吸引我

读+:你为什么要重读马克思,还为此写了本书?

韩毓海:《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的写作背景,有必要做个交代。这本书是我在北大和清华相关专题讲座基础上的产物。这些讲座在这两大名校反响不错。我试着将现代资本等问题,放置于世界经济危机等背景之下,重新叙述马克思的学说。因此,这种对马克思的重读,不只是在学理层面,更有对现实问题的求解意味。

为什么要重读,说到底,重新阅读与思考马克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澄清马克思、还原马克思”。很多人对于马克思及其价值体系,有着太多曲解和误解。有多少人真正懂了马克思?

读+:这种重读,有没有被马克思无形的魅力所吸引的因素?

韩毓海:嗯。应该有这个因素。当我走进那一树梨花的后头,走进那家书店,看到马克思的那些作品,我觉得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在吸引我。

马克思的魅力,首先在于他科学地揭示了这个世界的实质。他是个很真实、很本真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很像一个纯真的孩子。

年轻时,他受到有英国血统的岳父影响,对莎士比亚非常熟悉,《共产党宣言》开头所说的游荡的共产主义幽灵,正出自《哈姆雷特》中老国王的亡魂。

我想马克思也很像那个亡魂,他告诉年轻的哈姆雷特,这个世界有血与火的斗争,有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有人说马克思不能给孩子读。实际上,马克思不会吓到孩子。在中国,恰恰正是马克思正视现实的勇气,教育了五四运动后的一代代青年,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不是三纲五常,也不是虚幻的温柔乡。

老老实实读原著

读+:你读《资本论》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韩毓海:老老实实读原著,把自己从道听途说中解放出来,坚持真理。

读+:马克思的作品除了《资本论》外,还有哪些最值得推荐?

韩毓海:《共产党宣言》。它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读+:重读马克思,对于理解当下世界的意义何在?

韩毓海:马克思的经济学很高端,他告诉我们,现代化大生产要依靠具有公共性的资本投资体系,因此,绝对的私有制不能存在下去。马云不是依靠自己的钱经营企业的,这与斯密时代有很大的不同。斯密生活在工业革命之前,他知道的是手工业生产,靠自己的钱就可以了。

读+:放眼当下和未来,你觉得应该如何讲好马克思的故事?

韩毓海:我们的学生很少去读原著,大家读的是教辅材料。要引导大伙自己去读马克思,去接近马克思。

韩毓海


(作者:刘功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