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应该是开“门”破“壁”的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周劼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也应该是一个让博物馆“活”起来的日子。

人们来博物馆是来看文物、展品的,文物、展品安静地躺在展柜里,聚焦于灯光下,一旁的讲解员客观地描述着文物的形制、考古意义,或者发掘收藏的经历,那一刻似乎时间也静止了。人流匆匆而来又匆匆而走,博物馆厚重的大门开阖间隔绝出了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

这是博物馆的常态,但不一定是“好”博物馆的常态。好的博物馆应该是浮想联翩、灵感触发的地方,应该是互动交流、共情带入的地方,人们站在文物前,如同站在联通历史和现实的隧道里,不仅有还原还有遐思,还原着历史的本真面目,也遐思着今人古人的“时空穿越”;不仅有聆听还有叙说,聆听着古人的悲欢离合,也叙说着今人酸甜苦辣。那一刻似乎时间流动了起来,文物、展品、文字都活了起来,今人古人心意相通、血脉相连。

博物馆的常态,是看到了博物馆收藏、陈列、展示历史的功能,塑形;好的博物馆的常态,还看到了博物馆转化、创新、联通的功能,铸魂。好的博物馆是将历史和现实生动结合在一起、将历史叙事融入到当代叙事中的“活”的博物馆。

“活”的博物馆应该是开“门”破“壁”的。近几年国内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让文物“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的活动,从广泛的交流巡展到大力的文创产品开发,从上线VR数字博物馆到打造博物馆之城,从高科技布展到多媒体体验,其核心无不是打破时间的壁垒,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的“活”、文物的“活”,其实是找到了“记忆”和“梦想”之间奇妙的联系。过去的精神标识、文化底蕴何尝不是未来的精神动力、文化创意,记忆的故事在博物馆里戛然而止,梦想的故事在这里重新点燃。博物馆从来不是“死”的,历史凝固静止、记忆凭吊之地,而是“活”的,现实奔腾喧嚣、梦想开始之地。

【编辑:丁翾】

(作者:周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