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路跟着时代走,楚剧再开“男梅花”,故事要从他13岁说起

楚剧《万里茶道》海报。

长江日报5月21日南京电  “江城五月落梅花”。5月21日晚,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南京揭晓。武汉楚剧院青年演员余维刚凭借在现代楚剧《万里茶道》中的叶天韬一角获得梅花奖,为武汉摘得第12朵“梅花”,也是武汉迄今为止第二位获得梅花奖的男演员,更以33岁的年龄成为本届梅花奖最年轻的获奖者。

余维刚手握梅花奖奖盘和证书。   武汉楚剧院 供图

“梅花香自苦寒来。”第一次参评梅花奖,就一举“摘梅”,余维刚说自己“世上无我这般幸运人”,但排练场见证着他的付出。这位戏迷们口中的“楚剧王子”,写得一手飘逸潇洒的书法,却自称“很无趣,不淘宝、不追剧、女儿奴,一个人在咖啡店看书就可以待一下午”,最热衷的“娱乐活动”就是“排练场玩一整天”。

十易其稿

戴口罩排练磨得“梅花”开

5月10日晚,楚剧《万里茶道》在江苏大剧院的竞演结束,台下座无虚席、掌声不断。余维刚走下舞台,整个人控制不住地发抖,几乎就要站不住。这出剧目自2015年首演以来,余维刚一直是商号“大河兴”掌柜叶天韬的扮演者,在全国13个城市演了103场,20多万人次观看。但这一场,格外不一样。

大型原创楚剧《万里茶道》演出现场。(资料图)    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2019年起,武汉楚剧院就对《万里茶道》进行大规模改编,余维刚的角色成为主线,加戏、加难度,以求更全面地展示他的文武功底,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改编“暂停”了。“宅家”的日子里,剧本、唱腔、动作的改编都在线上进行,单是余维刚的武戏,就改了不下10稿。4月8日一到,他就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回到了排练场。一切都还在逐步恢复中,安全起见,不开灯、不开空调、没有乐队、没有同台的演员,只有舞台上厚厚的灰尘,余维刚独自一人开始练功。“不能等,如果等条件都到位了再练,耽误的就是大家的时间。”很快,演员来了、乐队来了,大家都回来了,每天戴着口罩排练,节假日也不休息。

武汉楚剧院复工排练现场。(资料图)   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为了这次“摘梅”,武汉歌舞剧院的演员来伴舞,武汉汉剧院的乐队来伴奏,武汉京剧院搬来了各种设备,“我何德何能,这么多兄弟院团来帮忙,都说你需要什么我们都提供。”余维刚紧张、焦虑,整晚整晚睡不着,“只在自家剧院里看,总觉得自己还可以。一走出去看看别人的戏,就会发现差距。”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10日晚的竞演中,没有失误、没有意外,汉口商人在万里茶道上的沧桑、坚毅、担当,在舞台上呈现得淋漓尽致。

余维刚饰演的叶天韬文武兼备,熠熠生辉。  武汉楚剧院  供图

吃楚剧的奶长大

守住楚剧的舞台

13岁学艺,33岁获得梅花奖,余维刚的楚剧之路看起来很顺利,但戏曲的清苦,只有自己知道。楚剧旧称黄孝花鼓,从黄陂、孝感的乡野中走来。余维刚就生在孝感,父亲一边唱楚剧一边务农。13岁时,他和弟弟双双考入武汉艺校学习楚剧。每天5时半起床,跑步、上文化课、练功……一直要学到深夜。

余维刚在《万里茶道》中的扮相。   武汉楚剧院  供图

可五十来人的楚剧班,不少人并未从事这一行业。有人是不得已,“我弟弟唱小生,扮相真是潇洒啊,眼睛会抓人。可惜没过变声期这个坎,只能转到幕后,考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现在很优秀。”余维刚一米八三的高挑个子,被形容为“有玉石之声,既儒雅潇洒又英气阳刚”。他面临的,是另一种挑战,或可称为诱惑。有待遇更优厚的机会找来,他不是没有迷茫过,“现在回想起那段时间,都不记得发生了什么”。

去年12月,卸妆后的余维刚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资料图)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摄

最终,骨子里楚剧的血液唤回了他。“父母养育我长大,靠的是楚剧;观众喜欢我,是看了我唱楚剧;领导、老师、同行关注我,也是因为我在从事楚剧。我是吃着楚剧的奶成长起来的,就得守住这个舞台。”小时候,父亲说下乡演出的故事,他听腻了会不耐烦。等到自己站在台上,老乡们送来饼、包子,嘱咐他“好好唱戏,不要走”,他满心都是感动。短暂的迷茫期过去,他又开始“玩命”。每天练功、排戏、找老师学戏,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10日竞演那天,弟弟全程陪同,帮余维刚拎包、递水、擦汗。演出结束后,弟弟上台献花,兄弟俩抱着哭。一家两代人的楚剧梦,圆了。

余维刚站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舞台。    武汉楚剧院 供图

戏路跟着时代走

敬畏艺术服务百姓

1985年,楚剧老艺术家于盛乐捧回武汉第一个“梅花奖”。时隔36年,终于又有武汉男演员“摘梅”,依然是楚剧演员。年轻的余维刚被寄予厚望,冷静地提醒着自己“盛名之下,责任更重”。

2016年,他曾参与一档综艺节目,将流行音乐与戏曲混搭。可当导演组拿出一段网上下载的戏曲音乐,余维刚“杠”上了,“这不是楚剧”。几番争执下来,余维刚不松口:“不唱楚剧,我就不录这个节目了。”最终,他以楚剧的韵白朗诵余光中的《乡愁》,用楚腔楚调唱崔颢的《黄鹤楼》,效果令导演组惊艳。节目播出后,不少外地观众特意来武汉看余维刚,看楚剧。

中国梅花奖颁奖现场。    武汉楚剧院 供图

这次站上梅花奖的竞演舞台,与全国各剧种的演员们交流,也让他对楚剧有了更多的认识。“好多人跟我说,以前没听过楚剧,原来这么好听,旋律、语言都这么美。”他说,“都说戏路跟着时代走,怎么走呢?就是要清楚自己剧种的定位、优势、特色,不去一味地迎合,而是用走心的、精致的作品,自然地去吸引观众。”而楚剧从民间来,接地气就是它的特色,“我们排更多平民化、生活化、接地气的戏,反映时代、反映民生,服务好老百姓。”

去年12月,刚结束演出的余维刚。(资料图)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摄

10日的竞演结束后,他留在了南京,每天两场戏,观摩其他院团的演出。一个多星期下来,常常看得热泪盈眶:“什么叫使命感、敬畏心,看看台上这些演员就知道了,哪怕不是主角,哪怕是翻个跟头,都是拼了命一样地在演。不是你一个人在拼,大家都在为了戏曲拼命。”

因此,对于“摘梅”后的工作,余维刚的想法很简单,“咱们不说那些大话,就是认认真真演戏,踏踏实实做人。”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万旭明)

相关阅读:

《万里茶道》“叶掌柜”摘得戏剧梅花奖,这个武汉伢有点板眼

武汉“梅花”遍布多个剧种,越开越青春

【编辑:丁翾】

(作者:万旭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