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一步!武汉城市圈攥指成拳,中游城市群连点成片|武汉一周

1月2日,武汉市四环线主线正式贯通,连接北四环与东四环的青山长江大桥也同步贯通,将有效改善武汉市城市圈交通条件。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上周,武汉所在“城市群”不断提档加速。

5月19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首次会议举行。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9市共同签署《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达成通过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会议次日,湖北设立10亿元光谷科创大走廊成果转化基金,将“中国光谷”推向“世界光谷”,以此为抓手,加快城市圈融通发展,大步向前。

5月23日,2021年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武汉举行,同时,长江中游三省联席会议确认,将共同组建实体性推进三省协同发展联合办公室。

武汉城市圈要攥指成拳,长江中游城市群要连点成片,均在此刻迈出关键一步。

关键一步:城市圈群提档加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去年12月,武汉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一城、一圈、一群、一带”的总体发展部署。“一圈”,是武汉城市圈,“一群”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一带”则是指长江经济带。

今年3月中旬,湖北党政代表团赴江西、湖南两省考察,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

4月2日,湖北省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上,明确提出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就是1个城市”。

4月7日,武汉城市圈区域协同立法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4月16日,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联席会召开,“规划同编”提上日程。

4月底至5月上旬,武汉市委市政府领导数度前往圈内城市调研对接,推进同城化加速发展。

5月19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首次会议举行,会议通过了多项实质性推进措施和项目。

5月23日,2021年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武汉举行,国内近20位专家学者发布了《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专家宣言》。

梳理半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建设推进的速度和力度,“提档加速”是关键词。其中可见“九城同心”“中游共进”的决心和力度,也可见“加速融合”的迫切心情。



高速互通。王赵晶 摄

在武汉的城市发展思路中,“一城、一圈、一群、一带”具有双向交互性。大武汉要做大做强,需要背靠圈群,融入国家战略,有高原才会有高山;另一方面,国家和区域发展,又急需一批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攥指成拳,抱团扛鼎,有支撑才会有格局。

怎样认识“关键一步”:观大势,算大账

九城联席,建圈入群,不但建立了“联席”机制,还实打实地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

长江中游城市群,将组建实体性办公室,协同发展正在落地。

一圈一群,都以“武汉”为中心城市。然而,随着圈群“视界”加速打开,一些人仍存疑虑:

有人怕“吃亏”:强带弱怕拖累、弱跟强怕虹吸。

有人在“观望”:是真的同城了吗?等等再看,看看再说?

有人打“算盘”:于己有利就干、不利就不干。

还有人很“畏缩”:九城如一城,这也太难了,干得成吗?

种种疑问,需从大势大局上去刷新认知。

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0%,八亿多中国人生活在城市,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带动经济总体效率的主要空间形式,这是经济规律,也是发展要求。

近年来,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城市群蓬勃发展,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分析,上海背后是长三角、北京背后是京津冀、深圳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势头好的城市背后,一定有圈群为依托。

武汉城市圈以占湖北31.2%的面积,贡献了全省60.7%的地区生产总值,居住着全省55.2%的常住人口。武汉要强,圈群必须强;中部要强,武汉城市圈必须强。这样的块头,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在全国乃至全球争取资源、集聚要素、参与合作,才能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

以此来看武汉城市圈和中游城市群“提档加速”,便是大势所趋,要算“大账”。九城是一城,从本质上说,是长处互补、优化配置、相互赋能,是共融共赢、抱团发展、水涨船高。

“关键一步”怎么走:改革创新

“九城就是一城”,需要思想上的解放,也需要发展中的敢闯能突。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提出了“同心筑梦,同城共进”,推动城市圈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

一个“同”字,需要打通多少思想、机制等方面的“关节”。

比如“产业同兴”:要构建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城市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城市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的产业布局。这意味着,产业发展不是简单的“1+8”,而是以“武汉城市圈”为主体和单元,从资源配置、营商环境、产业服务、公共配套等方面,需要探索新的思路与模式。



芯创(湖北)半导体产业园。

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规划思路来看,“改革创新”被摆在重要位置。长三角的自贸区改革、“一网通办”改革、农村土地改革、水域生态补偿试点等均引领国内先河。从“包邮区”到“一体化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长三角不断打通圈群内堵点,带来区域发展的活力。

经验表明,城市群要加快提档升级,最大的挑战在改革创新,最大的机遇也将来自改革创新。

“同城化”通向何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九城就是一城”,意味着6000万湖北人中的一半,将生活在同一个“群”里。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更像是一幅描绘3000万人未来生活图景的画卷。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将建设便捷城市圈、创新城市圈、开放城市圈、共享城市圈、绿色城市圈、活力城市圈。

9城将打造1小时通勤圈和1日生活圈,圈内高速公路,城际铁路探索“月票制”。



武仙城际铁路。长江日报记者王谦 摄

在不久的将来,武汉城市圈1小时通勤、长江中游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将成为现实。

看得见的“通”,通在交通设施上。早逛户部巷,晚吃潜江虾,有可能成为群友们“一日常态”。

看不见的“通”,则要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未来武汉城市圈内居民享受同等“圈民待遇”。教育、医疗、社保、医保、公积金、公共交通、旅游、户籍管理、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公共管理、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空间地理等要跨城通办、联通互认……如此种种,值得3000万“群友”们期待和憧憬。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是国之大者,武汉城市圈攥指成拳, 中游城市群连点成片,都是奔着这个方向去。

(长江日报记者鲁珊)

【编辑:贺方程】

(作者:鲁珊 李子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