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名“轮椅勇士”从第十五期武汉市脊髓损伤生活重建训练营毕业

长江日报5月31日讯  驾车出行、进商超购物吃饭、自由地逛街,这些在普通人身上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对需要长期与轮椅相伴的脊髓损伤者来说却困难重重。5月28日,武汉市脊髓损伤生活重建训练营第十五期在武汉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结营,12位营员经过14天的训练,学会生活自理,能够轮椅出行,顺利毕业。

第十五期训练营开营仪式。记者陈玲 摄

2015年,武汉市残联开展生活重建康复项目,为完成临床医疗康复的脊髓损伤者进行生活重建训练,协助伤友实现生活自理。至今,武汉市脊髓损伤生活重建训练营已开展十六期(含一期国际营),共培养20余名脊髓损伤者成长为训练营教练,帮助192名重度肢体残疾的脊髓损伤伤友走向“新生”。

教练员上门访视“拉”营员

武汉市脊髓损伤生活重建训练营是武汉市残联的公益项目,营员入营后训练和吃住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数据显示,武汉市每年会新增约600名脊髓损伤患者。不过,每期入营的学员,都是靠工作人员或教练们上门访视,一个个“拉”来。

“我们十五期的营员中有十一位都是我们的教练员上门访视找来的。”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龚玄说,一个原因是,多年来,训练营已经通过医院和各区残联把全市范围内符合入营条件的脊髓损伤者基本吸纳了进来,让他们经过训练后顺利毕业,“另外一个原因是,脊髓损伤者和家人认为,坐上轮椅一辈子就完了,不知道还可以通过训练重新获得一部分的生活自理能力。”

此次训练营中,来自江夏区的24岁营员张梦蝶是第一次坐上轮椅,也是她出事故后第一次外出。张梦蝶7岁时不幸因意外导致胸椎受伤,此后活动范围只能在自己的床上。训练营教练张仲秋自身是一位脊髓损伤者,当他得知张梦蝶的情况后,多次摇着轮椅来到张梦蝶家中,动员她的家人将梦蝶送到训练营。


在超市进行的户外体验课程上,张梦蝶首次尝试外出购物。记者陈玲 摄

刚开始入营时,张梦蝶不敢与任何人讲话,总担心自己达不到要求。但毕业时,她已经能够在毕业典礼上面对所有人讲话了。“我现在觉得特别开心,来到训练营,让我知道我以后可以做很多事情。”张梦蝶说。

教练员均是历届毕业的脊髓损伤者

龚玄介绍,训练营主要采用同侪训练,即伤友服务于伤友的方式进行。教练员均是脊髓损伤者,因此被称为“同侪训练员”。“这样的方式能够让伤友感受到其他人确实也能对他们的处境感同身受,给他们的训练和将来的生活带来信心”。

教练之一的张仲秋因触电事故导致脊髓损伤。在参加了第九期生活重建训练营后,张仲秋受到巨大影响,不仅学到了自理技巧,还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此后,他也成为训练营中的一名同侪训练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会营员们轮椅生活技能,帮助他们在历经苦难后焕然重生。

十二期毕业的营员甘迅现在也是一名优秀的同侪训练员,在每期训练营的课程中,他和其他教练一起,教给学员们学会掌握轮椅使用技巧,带领大家走进超市、外出逛街,不仅耐心传授各种生活自理经验,还用自己的经历和自信开朗的精神影响着每个人。“学员们要重新开始生活,必须先过心理这一关,只有战胜了自己心理的障碍,才能踏出迈向新生活的第一步。”甘迅说。

结营仪式上,伤友家属为训练营送上表达感谢的锦旗。记者陈玲 摄

全方位训练助营员学会生活自理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14天的集中训练中,包括了体能锻炼、生活能力、社会适应、心理调适、能力拓展、支持服务等一系列课程,内容紧凑充实。训练课程中,营员们在教练指导下,通过器械对上肢进行力量训练,要学会熟练控制轮椅的各种状态,其中身体转移、上下坡,倒退下台阶等更是他们要学会的重点。

“因为从床上到轮椅,或者坐车,甚至上洗手间,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时候,都需要用到身体转移这个技能。”教练员张仲秋说,学员入营第一步,就是要能够在不借助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完成身体的转移,有的学员上肢力量比较强,学习起来相对容易,少部分学员则要多次教学,反复练习。



教练员和营员们一起到超市进行户外体验课程。记者陈玲 摄

在户外体验课程中,营员们第一次独立乘坐地铁出行,到超市购物,到影院观影,到汉街逛街。营员宋贵洲说,他受伤后第一次外出和逛商场,就是在此次训练营中完成的。

“现在我对自己有了信心,相信自己还是可以完成很多事,以后的每一天,都要做孩子心目中勇往直前的好父亲,做妻子身边值得依靠的好丈夫……”宋贵洲说,遭遇厄运后,他一度陷入绝望,多次想寻死,现在却觉得只要不放弃,自己还能坚持下去,还有能力改变以后的人生。(长江日报记者陈玲 通讯员杨士启)







(作者:陈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