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本学生》作者黄灯:基层的地方会滋养年轻人的生命|读+

《我的二本学生》 黄灯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十年时间里,二本学生面临的境地发生了变化】

一篇作文促成一本书

黄灯1995年专科毕业于岳阳大学。黄灯毕业后在工厂干过文秘、会计、组织干事,1998年工厂接单困难后,她决定考研,被武汉大学录取,后来又考上了中山大学博士。2005年黄灯博士毕业,成为了广东一所二本学院的老师。 在这里,黄灯见证了“80后”“90后”两批年轻人的成长,目睹了高校扩招,观察了大学生如何一步步拥抱市场,更思考了在短短二十年时间里,那些起点像她一样的二本学生所面临的境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的学生,大多出身平凡,要么来自不知名的乡村,要么从毫不起眼的城镇走出,身后有一个打工的母亲,或一个下岗的父亲,和一排排尚未成人的兄弟姐妹。务农、养殖、屠宰、流连于建筑工地,或在大街小巷做点小生意,是他们父母常见的谋生方式,和当下学霸的高配家庭形成了鲜明对比。”

她教过4500多名学生,其中一个名叫邓桦真的女学生写了一篇名为《风》的作文,这本是一篇普通的语文作业,却成为了黄灯将目光对准这群二本学生的直接动因。

在这篇简短的作文里,邓桦真向黄灯真实地还原了她当时所面临的家庭困境:多子女、半年没拿到生活费、家庭月收入不足一千,因为父母年龄不到45岁,邓桦真申请的助学贷款被拒。作文中所描述的状况和无奈让初入职场的黄灯第一次意识到,一个比她小十几岁的孩子,竟然还在为生存发愁。    邓桦真的这篇《风》对黄灯的触动很大。因此,她逐渐调整了自己的视角,不再只是单纯地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还将目光转向了对青年成长、命运和去向的观察。这些和她起点相似的二本学生,到底面临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又承担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压力?个人命运走向,到底和大学教育呈现出怎样的关系?她从4500多名学生中选出100多名“80后”与“90后”,写成了《我的二本学生》。

学历不漂亮不等于平庸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不再只向顶尖的精英开放,而是逐渐转变成为了大众教育。从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4.79%的高考录取率,上升至2020年的接近90%。据统计,湖北省2020年本科录取率约为49%,其中一本录取率约为17%,这就意味着,剩下的这些学生全部都将成为二本院校的学生。

二本学生在中国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在黄灯的眼里,这是一群能倾听到祖国大地呼吸的年轻人。黄灯评价说:“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书中一个又一个学生出场,登上黄灯为他们搭建的非虚构小说的舞台:辛追的家庭重视教育,并不富裕的父母负担了他在龙洞备战考研的全部费用,苦读三年后他终于成为了复旦研究生中的一员;柳鸿在亲人的帮助下,通过经商,在三十岁出头的年纪,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人脉、没有资金的胜轩在广州这个经济发达的城市打拼;选择回小城市的鸿姚成为了收入稳定受人尊敬的公务员……

黄灯意识到这些年轻人身上呈现的蓬勃生命力,正是生命本身所呈现出来的一种伟大的创造本质。二本学生确实没有一本学生的学历漂亮,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甘于平庸。无数个体的努力,正在悄悄改变整个群体的命运,他们努力、认真、淡定,有着无法想象的韧劲,同时,他们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足以迸发出各种可能。

黄灯。

【访谈】

再过一周就到高考时,根据公开的数据来看,今年有约1200万考生奔赴考场;根据估算,今年将有约400万学生会进入二本院校。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今后的人生会是什么样?

作家黄灯《我的二本学生》将视线聚焦到了这个人数众多却又易被忽视的群体身上。5月27日,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黄灯。

大学提供了社会上升通道

读+:您目前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

黄灯:目前我在深圳的一个职业院校负责一个工作坊,建立了一个导师组,在学校招募了几十个学生,对他们进行写作辅导。类似的工作坊在一些重点大学也在开设,我们也想探索在职业院校里,由老师带着这些学生去观察生活,例如去社区或街道上和人打交道,帮助他们积累一些写作素材,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探索这种形式在以后有没有可能推广。我们想带着这些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让他们直接跟社会接触,目的在于通过写作的形式去引导他们进入社会。

读+:您书里写到的这些学生,他们的现状如何,尤其是在就业这方面?

黄灯:我的书写完是2018年,到现在已经快三年了,变化肯定是有的。比如,一些学生是进到民营企业负责新媒体宣传,也有一些学生回到乡下或者镇上去教书,有个别学生考了公务员。有个女学生进了国企,她去了广州的一家汽车公司做行政工作。

读+:对二本学生来说,读书、工作这些个人奋斗能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黄灯:二者肯定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我在书里说过,大学不能给他们许诺一个特别光明的前途,但至少给了他们社会上升通道。不过相比我读书时的情况,现在年轻人的竞争压力更大一些。我书里的二本学生,他们现在面对的就是这些状况,这也是当下所有普通的年轻人都在面对的状况。这不只是二本学生的境遇,这其实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躺平”不足为怪,但别轻易妥协

读+:年轻人包括二本学生,他们面对的这些难题应该如何得到解决?

黄灯:一方面,年轻人刚毕业,很稚嫩,没什么社会经验,他们十分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帮助。现在的教育体制和就业体系是更加市场化的,这就需要国家集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条件去保障就业、住房等问题,整合社会资源,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庇护,打通更多通道。

另一方面,年轻人要和真实的社会打交道。首先,我们不能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够努力。我的很多学生一点都不懒惰,他们还蛮累的,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事情,填不完的表格,参加不完的活动。我们当年的大学时代相比之下轻松多了。

年轻人其实挺脆弱的,就是他们进入社会的能力比较弱。这是这代“网络原住民”的特点,学生之间互相不说话,但可以发微信,他们习惯了比较宅的生活方式,也习惯了虚拟的社交方式。这可能会让他们越来越封闭,越来越沉浸到自己的小世界里。他们需要有所警惕,做好思想准备,要意识到网络世界带来的这些“天然”弊端。因为进入具体的社会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需要跟真实的人打交道,跟真实的团体建立联系,去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另外,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长大,他们缺乏跟社会打交道的经验,社会实践能力比较弱,生活的真实感会比较弱,他们需要有意识去加强。不少年轻人可能受个人主义的观念影响较深,比较容易放弃。我觉得这一点可能也是因为社会压力太大,然后直接导致他们“躺平”。站在我的角度,我是不会责怪他们的。但如果我是他们的话,我就不会轻易妥协。

这些问题需要年轻人自己去解决。人一定要勇敢地走进真实的生活,走到最基层的地方,去跟最普通的人打交道,吸收很多元气,这会滋养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他们会变得更有力量,不会感到特别害怕。当年轻人看到这个世界上原来还有很多人都在这么坚韧地生活时,他们是会长力气的,不会再认为自己过得那么艰难了。而且所谓的“艰难”也是相对的,现在的年轻人再怎么艰难,也比不上战争年代。

我的二本学生是很努力很务实的

读+:您称二本院校的学生是“能倾听到祖国大地呼吸的年轻群体”,为什么?

黄灯:在我看来,这些从事普通工作的二本学生,他们反映的是当下中国年轻人最常见的成长路径和就业状态。他们的出身背景、精神状态、生存境况和前途命运,其实能反映出中国当下的社会发展。

根据我的观察,我的二本学生是很努力很务实的。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学生过于务实,偶尔很失落。比如说没有学生跟我探讨一些精神性的问题,也没有学生来跟我讨论很多专业方面的问题。但我看到他们愿意在进大学后不久,就开始为以后的生存去谋划,我觉得挺安慰的。

其实从用人的角度来说,很多单位招二本的学生会比招那些著名大学的毕业生性价比更高。如果只是一般性的工作,不是那种对技术要求很高或者是对工龄有要求的工作,从办事能力来说,二本学生不见得比一本差,他们的差异其实不会那么明显。二本的学生到一个单位,如果还过得去,一般他们都不会选择跳槽,这对用人单位来说是好事。

很多时候,有的年轻人不愿意接受普通的工作,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接受过一种普通人的生活。在我观察到的广东孩子里,大部分人都是非常务实的。我觉得他们能够早一点进入社会,是一件好事。哪怕家里很有钱,他们也愿意出去发发传单,做一些家教工作,他们很愿意去挣这样的钱。我觉得这其实挺难得的。

读+:务实性会对年轻人带来更多的出路吗?

黄灯:不能说这是“出路”,但可以是一个起点。因为人在进入社会时,很难说一开始就有一个岗位在等着他,或者一个城市在等着他,这个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我觉得,年轻人还是得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去做事,这样才是可靠的。

读+:您怎么看目前一些省份的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采取合并的现象?

黄灯:这个问题,类似于现在国家事实上已经不提“985”“211”了,而是提“双一流”了,但是“985”“211”这些概念已经约定俗成了,作为具有具体指向的词汇被保留下来。其实“一本”“二本”也是这样。很多概念、词汇,和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会因为某种政策的改变而马上消失。所以我觉得从这个层面来说,探讨一本二本还是有意义的,也是有能够探讨的基础的。

【拒绝标签】

当我在操作这个选题时,我满口都是“二本学生”:

“那个二本学生的作者,已经开始联系了。”

“二本学生的资料看得差不多啦!”

“二本学生可以写了哦。”

“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写二本学生?”……

在这种环境中,一位路过的同事突然提出疑问:“为什么要给人贴标签?什么二本学生、一本学生的?”我略带尴尬地解释:“因为这本书就叫《我的二本学生》啊。”

不过,当我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同事的质疑是对的。

我看见了一些原本容易被忽视的许多年轻人,他们很可爱,有韧性。他们每个人带着独特的个人境遇走进大学校园,从一开始就接受了自己是普通人的事实,甘心扎根于祖国的大地,在基层岗位上努力工作和生活,不卑不亢。他们的故事有着生活的粗粝感与丰富性,呈现了真实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也呈现了大多数普通年轻人究竟想要什么、怎么活着、在朝什么方向去。

这些其实很能干很努力的年轻人被忽视了,被埋没了。给他们贴标签,其实是太简单粗暴了。

这次采访黄灯,我惊讶于她的坦诚和温暖。她把自己融入了她所观察和研究的群体中,试图和这群人产生真正的共情,试图去呈现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她不忍心去苛责任何一个年轻人。在她眼里,每个年轻人都值得被期待、鼓励和帮助,每个年轻人作出的选择都有迹可循,而每个年轻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困惑与期望。

“二本学生是最能倾听到祖国大地呼吸的年轻群体”,这是黄灯这本书的主旨;再过一周就要高考了,注定会有一批新的二本学生,他们要沉着、镇定、勇敢,这是我的希望。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常少华 实习生冯雪 统筹|陈昌 海报|陈智 张莉)

【编辑:贺方程】

(作者:常少华 陈昌 陈智 张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