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手记· | 熊召政“焚稿”夺茅奖

文/周百义 

张居正


2005年9月,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在北京揭晓,熊召政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以全票当选,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

作为责任编辑,我与作者一样,兴奋、激动,甚至于怀疑这消息是否准确。在此之前,也由我担任责任编辑的二月河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两次因一票之差而落选。 

消息很快得到了证实。当天,《文艺报》《中华读书报》《新闻出版报》的记者就来采访我,要我作为责任编辑谈谈体会。

关于《张居正》,我已经写了几篇评介文章,并且与熊召政就小说的历史背景、史实、人物、情节以及创作的初衷有过一次深入的对话。但我要对记者说的是,如果熊召政不学“黛玉焚稿”,将第一卷的初稿推倒重写,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获茅盾文学奖的概率几乎为零,更别说全票通过了。

向熊召政约稿,始于1997年,那时,他已经下海,担任一家高尔夫球场的董事长。我从作家徐鲁那儿得知召政将要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消息后,主动将电话打给了他。其实,在此之前,召政的诗尽管很有影响,但他还没有真正创作过一部长篇小说,更别说历史小说了。我向召政伸出橄榄枝,除了出于同学情谊外,还希望将这位才子从商海里“捞“回来。

1998年的秋天,熊召政开着一个加长的卡迪拉克,将他的《张居正》第一稿送到了我在汉口新育村的出版社办公室里。

我将书稿带回家,趁着周末认真看了:文字很干净,史实也考证得很准确,有些细节也还有趣,但不是我想象的那种一口气可以读下去的历史小说。特别是与二月河的小说相比,就显得过于拘泥于史实,叙述的方式、节奏与转换也显得生硬。如人物出场后,作者除了介绍主人公的身世外,还要对他的形象从头到脚给以描述。这种静止的描述方法,影响阅读,也不符合小说美学。

熊召政在《说说我的责任编辑》一文中这样记载了当时我向他退稿的情况。

“一个星期后,他来电话说他看过了书稿,觉得‘发是可以发,但有些地方还要稍作改动。’不久,他把书稿退给我修改,我细心地看了他的多处眉批。如我写戚继光时,搁下故事的进展而插入对戚继光的出身及名字介绍,他批曰:‘此种叙述,有伤文气,建议删改。’我写高拱设计让邵大侠杀两广总督李延,他批曰:‘不要把高拱写得过于歹毒,破坏了人物性格的统一,建议修改这个情节。’凡此种种,有数十处之多。虽然他很认真,但我从他最初的‘发是可以发’的口气中,听出了‘这本书一般’的弦外之音。”

召政的记叙基本是准确的。特别是塑造高拱这个人物形象时,他写首辅高拱是个心狠手毒的阴谋家,设计派人去杀两广总督,我觉得这样写破坏了高拱的性格统一和整体形象。高拱为人清廉,有操守,政治上有追求,是典型的中国士大夫形象,他虽与张居正政见不合,但不会做这种鸡鸣狗盗之举。召政听取了我的建议,在第一卷中将高拱塑造成了一个有气节的政治家。在高拱去职回家路上,张居正相送,高拱不接受张居正的恩赐,此情节一石二鸟,写出了高拱的风骨与张居正的大度。

后来,召政患胰腺炎,住在同济医院,我送去一套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建议他看看二月河小说在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之间是如何有机统一的。

过了两个月后,熊召政忽然电话告诉我,小说他准备重写。我口头上也安慰了他几句,但心里还是希望他认真地将书稿改好。

重写的原因,据熊召政说,那年春节期间,他将《张居正》第一卷书稿打印三份送给三个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朋友看,没有一个人说“这本书真好看”。于是,他痛下决心,来一次“黛玉焚稿”。

一年以后,熊召政再次拿来了他打印得整整齐齐的书稿,我一口气读完,觉得与上一稿相比,无论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叙述语言,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次召政不是在修改,而是将原稿完全推倒重写。小说紧紧围绕张居正、高拱、冯保三人的矛盾冲突展开,塑造出了张居正这位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的艺术形象。

去年,我还与熊召政开玩笑说,你的第一稿是否还在?能不能现在将这稿拿出来供研究者进行比较研究,研究一个作家是如何通过艺术的嬗变而化茧为蝶的。

熊召政笑而不答。

周百义

周百义,湖北省编辑学会会长,《荆楚文库》编辑部主任,原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长江出版集团总编辑。获韬奋出版奖,湖北省文化名人、出版名人称号。【编辑:袁毅】


(作者:周百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