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是“鸟类大熊猫”青头潜鸭的安全家园 生态志愿者建议:设立武汉府河湿地青头潜鸭保护区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武汉府河湿地童家湖畔,迎来一批特别的“客人”:一大早,华中农业大学和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以及武汉市观鸟协会生态志愿者一起,前来考察青头潜鸭的繁殖情况,计划开展青头潜鸭栖息与食性研究。

全球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两成住在武汉

这,就是青头潜鸭,有“鸟类大熊猫”的俗称,它的头颈是漂亮的深绿色,眼白,胸部羽毛为栗色,尾下和腹部呈白色,胁部白色与棕褐色模糊相间。称之为“鸭”,其实是“鸟”,为迁徙性鸟类。每年3月中旬即从南方越冬地迁往北方繁殖;秋季于10月中旬开始迁往南方。


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武汉府河湿地青头潜鸭栖息地。 

据悉,百年前青头潜鸭非常常见,广泛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缅甸等地。上世纪末期,该物种数量骤降,2010年全球统计数量是1000只,2015年只剩下400只左右,如今基本只分布在中国。

2014年,武汉黄陂鸟类志愿者卢群,在府河湿地首次观察到青头潜鸭,并且记录到繁殖行为。之后,武汉被世界权威机构认定为全球青头潜鸭最南端的繁殖地,与之前“最南推测繁殖地”河北衡水相比,向南推了近900公里。


5日,华中农业大学和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及志愿者到现场考察。

2020年1月,由湖北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资助,全国观鸟组织等参与的青头潜鸭越冬同步调查,共记录到青头潜鸭个体1500余只,其中300余只生活在武汉,绝大部分在黄陂府河湿地童家湖,少量在东湖高新区牛山湖。

从仅在武汉越冬的迁徙性鸟类,到直接在武汉繁殖和定居,有专家表示:这意味着,武汉人每个月都能看到这一珍稀鸟类,武汉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是全球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的安全家园。

志愿者持续7年鸟类监测,解除威胁青头潜鸭生存三大问题

“青头潜鸭落户武汉的这一成果来之不易,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成果。”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介绍,“2014年,我们在府河湿地亲眼见到青头潜鸭后,欣喜之余,就立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武汉市青头潜鸭巡护队,希望通过持续监测青头潜鸭这一全球极度濒危物种,推动社会关注青头潜鸭保护。”


府河湿地的青头潜鸭。

据了解,参与监测青头潜鸭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教授、企业高管、医生、政府公务员。他们7年如一日,周末顶着烈日暴晒,或冒着刺骨寒风,扛着装备,多次深入府河湿地青头潜鸭栖息地开展调查,收集生境、种群等基础信息,在摸索中开展青头潜鸭保护工作。大家克服了野外工作的划船落水、天热中暑等各种困难,对青头潜鸭的活动范围、习性等有了基本了解。

“铁杆志愿者”朱觅辉,有18年鸟类调查经验,从2004年长江中下游水鸟同步调查开始,参加过上百次大大小小各类水鸟调查,如今每次监测青头潜鸭的活动,她都积极参加。她说,鸟类监测不仅是认鸟、数鸟,更多的是关注威胁青头潜鸭生存的因素。


府河湿地的青头潜鸭。

青头潜鸭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府河湿地区域内的人工虾塘,频繁的渔业活动对鸟类影响大,志愿者们通过各种方式,与繁殖区周边的养殖户沟通,调解人鸟冲突,说服当地居民不捡拾鸟蛋,减少养殖生产对于青头潜鸭繁殖巢的干扰破坏,成功地保护了1000多亩养殖水面的青头潜鸭繁殖活动。

志愿者们还与一新修马路的施工方积极沟通,得到施工方的积极响应,成功地降低了施工作业对野生鸟类生存的干扰。志愿者们与野保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向野保部门反应,并跟踪处理进展,直到问题解决。

就这样,在监测过程中,志愿者们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成功解决了人鸟冲突、开发建设、非法盗猎这3个影响青头潜鸭生存的突出问题。

志愿者建议,设立府河湿地青头潜鸭保护区

武汉府河湿地青头潜鸭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得到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生态志愿者们监测青头潜鸭,走在泥泞的路上。

2018年,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中国青头潜鸭保护与监测工作组等,在祁家湾渔场对青头潜鸭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该物种的一些基本生物学、生态学特征,掌握了制约其繁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为科学保护奠定了基础。


生态志愿者们头顶烈日监测青头潜鸭。

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加入到青头潜鸭保护的行列中来,市民对青头潜鸭及栖息地保护的关注度持续上升。

采访中,志愿者们介绍,目前,青头潜鸭生存的环境仍然很脆弱,受水产养殖活动的影响大,希望在武汉为青头潜鸭创造更多适宜的家。志愿者们现正在向有关部门建议,设立府河湿地青头潜鸭保护区,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青头潜鸭一定能在武汉种群兴旺。

记者戴红兵 通讯员明亮 

照片均由武汉市观鸟协会提供

【编辑:白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