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琴而来 | 江花

武汉大城重启后,我收到的第一本书是《蔡甸区“莲花奖”知音文化艺术节文学创作获奖作品选》。上下两册,编印成于2020年2月。翻阅这本书,犹如抚摩一张琴,在我的脑海里泛起宁静而悠远的琴声。

蔡甸地处江汉平原尾闾,沉积丰富,水域宽广,种植莲藕已近千年,宋代作为贡品,现在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989年,原汉阳县文化工作者创办“莲花杯”文学艺术系列活动,设有文学创作、书画摄影、文艺演出比赛,拨动了本土群众文化的序曲,其时蔚为盛事。至1993年撤销汉阳县建置蔡甸区后,称为蔡甸区第一届“莲花杯”文学艺术系列活动,直到2004年,老县新区连续办了十六年。从2006年起改为两年一届,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蔡甸区第二十届活动推迟至2021年举办。本届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将于今年“七一”前汇报演出,奏响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宏大乐章。

两千三百年前,伯牙在汉水古道泊舟,子期在凤头渡上听琴。今天,知音佳话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后官湖畔马鞍山前,钟子期墓已列为省级文保单位。蔡甸区在传承、弘扬知音文化上不遗余力,老人和小孩都可参与,市井和书案都可感知,既见物又见人,值得称道。“莲花杯”来自老百姓,面向老百姓,也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一个品牌,2010年更名为“蔡甸区首届知音文化艺术节暨第十三届莲花杯系列文化活动”,2016年定名为“蔡甸区第十八届莲花奖知音文化艺术节”,恰如一支琴曲从散板入调后,酝酿出鲜明而悦耳的旋律,至今赓续不绝。

《蔡甸区“莲花奖”知音文化艺术节文学创作获奖作品选》,从书名看,坦诚而不夺目,朴素而有内涵,很像钟子期待人接物之风。从内容看,蔡甸作家八音齐奏,各擅胜场,一篇篇精品力作打动心弦。文学创作虽然只是“莲花奖”的一个部分,但在这些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的字里行间,足以呈现每一届知音文化艺术节的全貌。文学作品更具历史的生命力,有心的读者,能从文字中穿越时空,听到蔡甸山川人物、经济社会越来越向善向好的黄钟大吕。

每个人的青年时代都有一个文学梦,我也常向本地和外地文学报刊投稿,偶尔发表,则欣喜不已,稿费单是不兑的,留作纪念。曾有一首小诗在《诗刊》发表后,获得第十二届“莲花奖”知音文化艺术节三等奖,更加激发了我的文学创作热情。而今,我在文化部门工作,记录蔡甸、讴歌蔡甸、传播蔡甸成为我的分内之事。我与一些老师和朋友们交流过,文学作品也罢,书画影像也罢,文艺节目也罢,把根扎进一方水土之中,能够辨识,才有意义。蔡甸这方水土,真的不负“知音故里、莲花水乡”的美誉啊。

这本作品选,我是发自内心喜爱的,也许因为我生于斯、长于斯吧,只爱蔡甸,宁可狭隘。当年“莲花奖”知音文化艺术节的创办者,会不会想到——携琴而来,一声叮咚,已经汇成一阵又一阵的众乐和鸣了,高山流水,琴声长在。

(蔡永)

【编辑:戴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