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个武汉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志愿者之城”是这样炼成的

长江日报6月8日讯 文明城市,志愿先行。在武汉1200多万的常住人口中,就有244.46万名志愿者。他们或身穿“红马甲”,或佩戴“红袖章”,出现在武汉大街小巷里,深入到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中。他们是博物馆里旁征博引的讲解员,是值守在十字路口的交通文明劝导员,是热门景区的文明引导员……他们是城市最美的风景,为城市文明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注脚。

数据显示,截至6月4日,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名注册的武汉志愿者人数达到244.46万人,占武汉常住人口的19.83%,注册志愿团体8688个,发布志愿服务项目95039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间2083万小时。

武汉人为何热衷成为志愿者?志愿者群体为何能在武汉蓬勃发展?志愿服务为何能一路升级、不断延伸到社会治理领域?带着这些问题,长江日报记者探究了这座志愿者之城炼成的秘诀。

“红巷爷爷”走进中华路小学给师生讲党史。长江日报记者谭德磊 摄

老人青年争当志愿者

一举一动都是对文明的展示

“有人知道红巷为什么叫红巷吗?原本这里是叫黉巷,‘黉’是学校的意思,古时候这里是学校聚集、考生赶考的地方。后来,这里办起了农讲所,召开了中共五大会议。毛泽东同志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这里播下了红色的种子,所以就改为了‘红’巷。”日前,70岁的党员志愿者邓广东来到武汉市中华路小学讲解党史,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他是“红巷爷爷”的一员。“红巷爷爷”是一群居住在红巷附近的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他们自发组成讲解队,进行“红色星干线”志愿服务解说,向学生和游客们传播红色历史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用行动显初心,书写着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的生动故事。

“这群银发志愿者熟悉红巷历史,了解社区情况,都有一颗做公益的火热之心,在理论宣讲、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有热情有成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梅志罡认为,做志愿服务是参与社区基层治理的重要形式和有力延伸,通过一群人,可以带动更多人参与,让越来越多居民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从参与者成为带动者,志愿风尚蔚然成风。

“帮助老弱病残就是顺手的事,谁出门在外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帮了他们,大家都知道咱们武汉人热情好客。”中午的汉口火车站广场烈日当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19岁大学生志愿者吴佳譞身着“红马甲”一手搀扶老人,一手提着行李。对于一些带着大体积行李或者带婴幼儿出行的游客来说,大热天从广场外走到候车厅,可是不小的考验。

今年“五一”期间,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选拔了近50名大学生进驻汉口火车站,开展服务咨询、交通引导、便民服务。已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吴佳譞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当志愿者虽然辛苦但值得,“在真心奉献的同时,我享受了整个过程的快乐。所以我热衷当志愿者”。

“经过多年的创建,我们以文明创建为载体,深入激发市民家园情怀、爱心善意,持续激发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热情不断提升,推动形成了‘有时间做志愿者、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社会风尚。”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评价,每一名志愿者都是一个标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对文明的展示,共同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

大学生志愿者吴佳譞为旅客服务。长江日报记者汪甦 摄

滋养文明土壤 

就近就便志愿服务成新风尚

在志愿者带领下,人们也会在耳濡目染中向文明看齐,学文明、讲文明。只有培养出肥沃的文明土壤,营造出浓厚的文明氛围,不断壮大文明队伍,才能让文明创建这项长期性的工作更具生命力,产生更好的实际效果。

目前,全市建成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5个文明实践所、2721个文明实践站,建立1457个志愿服务岗(站),引导广大志愿者立足基层,就近就便开展各类志愿服务,贴心服务让群众倍感温暖。

“志愿服务像文明的种子,志愿者在贡献时间和精力的同时,播洒了爱心,传递了文明,引领了风尚。”黄陂区志愿者金晨深有感触。他介绍,在黄陂区居民有什么政策咨询、文化娱乐、助残扶困的需求,都可以通过掌上黄陂APP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入口中的“你呼我应”专栏表达“微心愿”。

对于这些留言,都有专人收集、集体研判。成熟的项目通过区志愿服务总队或分队或小队直接完成,一时有困难而又合理的“微心愿”则通过中心孵化器孵化,待成熟后派单服务上门。

考虑到部分人尤其是老年人不会上网表达“微心愿”的情况,黄陂区要求所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三个一”,即配备一名文明实践专干、设置一个微心愿记录本、一天收集一次群众需求。

“文明实践的主体是志愿者,主要实践方式是志愿服务。”市文明办负责人表示,不断探索志愿服务新机制,充分激发志愿者活力,是志愿者群体不断发展的重要经验。

“武汉最美志愿者”胡晟在黄鹤楼主楼给小学生上研学课。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典型层出不穷

强化正向激励回馈

“我在武汉生活了65年,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武汉正在高水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高质量开展复查迎检工作。这是对我们全体武汉市民文明素质的检验,也是对‘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的集中展示。”湖北省博物馆001号讲解员、武汉74岁的退休职工胡昇深情地说,我们每一名武汉市民都不是旁观者、局外人,而是文明创建的参与者、支持者、行动者。

今年3月,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公布,他获评全国“最美志愿者”,武汉地区共有7个个人(集体)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推选活动自2015年启动以来,武汉已有34个典型获评,数量居同类城市前列。

不仅如此,武汉素有“一城好人、道德高地”的美誉。这里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有7位全国“最美奋斗者”,以及吴天祥、董明、孙东林、王争艳等15位全国道德模范,14位感动中国人物等。他们的产生,是城市文明氛围孕育的结果;他们本身,也成为武汉重要的道德资源,引导人们崇德向善,形成了良好风尚。

建设志愿者之城,武汉还采用多元化激励方式,通过完善志愿者保险制度,推广“爱心银行”“爱心公益超市”志愿服务积分储蓄兑换做法,对志愿服务等文明行为进行激励回馈,树立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

志愿服务后,把服务时长换作积分存进“银行”,不仅能兑换牙膏、纸巾,还可以兑换生活服务。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志愿者熊凤玲说,“本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没有想过要获得什么,但有了这样一种形式来鼓励志愿者,感觉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肯定,更有动力了”。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能让城市更有魅力、更有温度。”市文明办负责人表示。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历来都与武汉市民良好的精神风貌高度契合,城市文明程度的持续提升,也不断激励着广大市民踊跃投身志愿服务实践。市文明办将以高水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积极贯彻落实《武汉市志愿服务条例》,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社会化参与、项目化运作、信息化支撑、法治化保障,引导更多人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志愿者之城,让志愿服务成为文明武汉最靓丽的名片。(长江日报记者汪甦 黄琪 通讯员龙昕琪 龚芳兵)

【编辑:付豪】

(作者:汪甦 黄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