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管”到“我管” 雪松路8年“自治”变身“网红街”

长江日报6月10日讯 逛游武汉,到哪里吃美食?近年来,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市民,都不约而同去同一个地方:雪松路。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长假,雪松路上的外地游客占一半,小龙虾单店销售量超过1吨。

川流不息的人潮中,街巷整洁有序,不见污水横流、油烟满溢,6月10日,江汉区万松街负责人“解密”:雪松路的日常管理大多由雪松路商会完成,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指导、监督和服务。 

从“被管”到“自治”,雪松路走过8个年头,在武汉商业街的综合管理历程中创下多个第一:

首条实行新版《“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的商业街,首批实施“明厨亮灶”的商业街,首批安装油烟在线监控系统的商业街……

近日,江汉区在万松街召开城市管理的现场工作会,将其“自治+管理+服务”的运行模式,向全区推广。

城管队员:指导商会建立,启动雪松路“自治”模式

万松街综合巡查员陈贤喜已在万松街工作20多年。他记得,雪松路道路两侧原为居民区,2000年以后,开始有商户沿街开店,慢慢发展成一条美食街。但伴随而来的,也有不断增加的居民投诉。

“单纯执法,效果并不太好。”商户占道经营,他和队员们上前劝退。但一旦离开,商贩们又出来了。

2013年,适逢武汉市推行新的“门前三包”政策。为让雪松路美食街变得更好,陈贤喜琢磨着怎么把商户团结起来。

“夏氏砂锅”负责人夏家胜率先响应:“自己牺牲点时间,跟大家一起把雪松路搞好,有利无弊。”

当年6月1日,万松街办事处召集商户开大会,雪松路餐饮商会正式成立,首批会员聚集了雪松路上规模较大的28家餐饮企业,夏家胜担任会长一职。商户代表签订了武汉市首张“门前三包”责任书。

商会还制定了自治公约,商户们同意在不出店、不占道、搞好门店清洁要求之外,落实食品、生产、消防安全等政策法规,不油烟噪音扰民。公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新增,不违建、配合餐厨垃圾袋装化工作等也陆续被写入公约。

商户:门前“自治”改善经营秩序,我们生意更好了

10日早上10点,长江日报记者在“夏氏砂锅”看到,正准备迎接中午用餐高峰的店内一片忙碌,而店外也是热火朝天:环卫工人在用高压水枪冲洗地面,餐馆员工也拿着工具清理路面,擦洗石凳,配合默契。

夏氏砂锅店员清扫门前路面。 长江日报记者陈俞 摄

数名商会的巡逻队员在街面巡查,检查哪里有卫生死角,共享单车是否停放整齐。商会实行的是“七户一岗”,即每7户沿街商户编为一组,从周一到周日按顺序轮流值勤。

在此期间,在雪松路商会办公室,还有一位副会长值班,随时处理突发事件。另外一支队伍——“雪松商会消防志愿大队”随时待命,全天执勤。

环卫人员对商铺门前道路进行清洗。 长江日报记者陈俞 摄

每周五下午,商会还会开展大规模“洗地”“洗脸”等集体大清洗活动,集中清理地面油污和店招立面。

商会会长夏家胜表示,除了组织街区管理,商会还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

每两个月,万松街召集商会成员单位开会,集中征集商户诉求和意见。有一次,有商户提出:门前垃圾清运次数不够。街道与商会当即商定:实行餐厨垃圾袋装化,每天4次定时定点收集商户垃圾。一天之内,经商会传达,商户们积极响应,在所有门店实行。

如今,雪松路商会的会员已从28家增加到近80家。

居民:告别油烟,我重新爱上吃虾

“80后”夏娜,万松街“土著”,在雪松路住了30多年。“我一向爱吃虾的,以往每年都会到潜江一顿吃5盆。”但当楼下的小龙虾店生意爆火以后,她却不爱了。

楼下美食店的油烟往屋子里钻,夏娜成日不敢开窗,只能早上透气几十分钟。电风扇1个月要洗2次,不然会被油糊住转不动。

垃圾堆积,居民走路都放不下脚。吃小龙虾的旺季,一些店铺曾经喜欢出店经营,小灶台占了人行路面,垃圾虾壳可以漫出街面,甚至整整占据一股车行道。

夏娜记得,“2013年以后,环境卫生好了一些,但是改变更明显的,是2018年以后。”

那一年,雪松路经立面改造、路面维修后提档升级。商会会员单位带头配合改造,自行拆除LED电子显示屏、灯箱,清洗门面招牌。改造施工需占用部分人行道,雪松商会号召会员单位组织员工清理各自门前的共享单车和堆放物,确保通行畅通。

雪松路商户统一安装油烟净化设备除油烟、降噪。 长江日报记者陈俞 摄

2019年,为解决油烟、噪音问题,街道倡导雪松路餐饮企业均安装油烟净化设备和排烟管道。彼时一台设备就得花费好几万,商会带头与商户做工作,最终商户基本全部完成安装。部分规模较大的商户还安装了“油烟在线监测”平台,街、区、市可实时监控商户油烟排放情况。

去年疫后复苏期间,江汉区开通公益直播带货进门店,为雪松路引流。区商务局为雪松路申办“大众点评必吃一条街”品牌,将省内外游客引进来品美食,雪松路美食街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夏娜挺开心的,“虽说网红街上人更多了,但油烟、噪音、垃圾比以前好了很多。”

她家窗边有烟道,直通屋顶,“油烟味小多了”;路上很少有商户往马路堆垃圾,每天4—5次能听到垃圾清运车的“歌声”,“路上再也捡不到小龙虾”。

如今,夏娜几乎成了雪松路“代言人”,逢人就夸,“我重新爱上了小龙虾。”

(长江日报记者陈俞 通讯员朱素芳 潘宇翔)

【编辑:胡之皓】

(作者:陈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