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说”,守护着中华文明的精神之源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周劼

6月10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其中代表性项目185项,扩展项目140项。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女娲传说”入选代表性项目名录,武汉市汉阳区“禹的传说”入选扩展项目(点击蓝字看详情)

这两个非遗项目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关于上古(远古)英雄人物的神话、传说,流传数千年至今,集中于湖北,是我们的底蕴和骄傲。现在以“非遗”的方式保存、保护起来,也是赋予我们责任使它们能继续流传下去,给后人一个莫失莫忘完整“遗产”。

女娲传说、女娲文化是竹山县最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当地有传说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遗迹、景点,有众多女娲山、圣母山之类的地名,有皮影、民歌、剪纸、口头叙事等民间文艺中大量的女娲故事、形象。不仅如此,随着近年来当地对女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继承,竹山县已成为中国女娲文化的最主要的传播地。

汉阳的大禹治水传说则是反映大禹在我国长江流域治水的独特的神话,和另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川岷江上游羌族聚居地区流传的大禹传说正好从地域线、时间线上相衔接,展现了大禹治水传说的全貌。

补天、造人、治水,女娲传说、大禹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其中充满了我们现代人看来的非现实叙事、非真实建构,我们一般将它们归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一类,而不是当作信史。但是,考古发掘一再向我们证明,文明的起源、定型、发展都远远早于信史的书写,甚至远早于文字的记录,中间无文字的空白时间,依靠着神话、传说、故事等口头文学保存、流传,所以这些口头文学虽不“信”,却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的历史记忆,在掺杂的想象成分里注入的是一个文明的价值取向、精神渊源。

女娲补天里的人所展现的英雄之气、进取精神,抟土造人里的人与自然平等观念、女性意识,大禹治水里的心怀天下、泽被万民的情操,无不是这种价值取向、精神渊源跨越时空的闪光之点,又无不融入中华文明长河的精神脉络之中,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文明独特之标识。正如神话学家袁珂先生所言:“要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首先应该了解它的神话。”了解了这些,才能理解古人“美哉禹功!明德远矣”之叹里“功与德”的真正含义。

今天,我们不断将这些神话、传说、故事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倍加珍惜,精心呵护,就是希望在传承中不要失掉对它们的感受力、接受力,坚守着我们文明的精神之源。

【编辑:丁翾】

(作者:周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