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螭”“龙”“鼻烟壶”都能吃了

武汉第一商业学校的学生在武汉博物馆现场制作文物造型的绿豆糕。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摄

长江日报6月11日讯  “荆楚之地是屈原故乡,过端午一直是很讲究的。”文化学者任蒙先生在武汉生活数十年,他表示,端午食粽的风俗由来已久,风行全国,而包制粽子的主要材料糯米和箬叶,在湖北的产量都很丰富,所以武汉人家家户户都必须准备一份粽子过节,无粽不过端午。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习俗最重要的两项内容。

螭龙、鼻烟壶造型的绿豆糕。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摄

同时,武汉人过端午还必备芝麻糕,绿豆性凉味甘,具有清热解暑,止渴退翳等功效,适合人们在暑期食用,武汉曾有童谣唱道:“芝麻绿豆糕,吃了不长疱。” 

除了传统口味,绿豆糕又有了不少新鲜做法。6月9日,武汉第一商业学校的学生在武汉博物馆现场制作文物造型的绿豆糕,选取武汉博物馆馆藏瓷器、鼻烟壶、书画等艺术瑰宝上的“梅兰竹菊”“祥云”“如意”“螭”“龙”等吉祥纹饰为创作元素,其中以“汉 白玉蝉”“清 套料红利图鼻烟壶”为蓝本创作的绿豆糕最为清新脱俗。

祥云造型的绿豆糕。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摄

有种观点认为,端午节是由上古时期的夏至节延续与演变而来,夏至的时间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最炎热的季节开始到来,可能发生的风暴、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包括日常所见的蚊蝇蛇虫、易发疾病,农作物的病虫害等。因而早期的夏至节和端午节含有祈祷内容,主要活动是基于现实生活需要的。或者说,端午节的实际意义就是“逐疫”,所以又称防疫节、驱瘟节、辟邪节等,主要表现古人驱害禳灾的愿望和生存的欲望,端午礼俗也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编辑:张玲】

(作者:万建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