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10个字”,他走了近30年,去世前17天他召集了两次“组会”

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16日讯(记者杨佳峰)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普仁医院23楼VIP病房1号病室,这里是李德威教授生前住院病房。只有一张床,但可以容纳很多座位。“最多”时容纳了20名学生,病房成了学术会议室。

8月28日,身患嗜血细胞综合症的李德威从北京友谊医院转院到武汉普仁医院,专门要了一间单间大病房。此前,他在北京住院70天,但病情未好转,两个月4次化疗,免疫功能低下,各项生理指标越来越差了。

在护士小付看来,这个病人有些特别:刚住进来时还能说话,探视的人络绎不绝,而且大部分是年轻人,很多人手里还拿着书本资料,让她很是疑惑。尤其是10多人都挤进病房,一待就是1个多小时,后来才知道是“病人”在召集学生开学术研究会议。

李德威刚刚休整了2天,30日就来了一大批人,VIP病区主任胡桂英医师对此印象深刻。她说从30日起,直到10日下午李德威进了重症监护室,1号病床前总是人来人往,每天不间断。

病房里开了两次“组会”

李德威住进来刚两天,就把他的科研团队召进病房开“组会”。据李德威科研团队学生负责人硕士生张根袁介绍,他们在医院病房开了两次“组会”,每次10多人参会,都是李德威老师召集的,一次是9月2日、一次是9月9日。这个“组会”是李德威科研团队的大会,不定期开,因为“李老师经常去外地科考,时有间断。这次10天内连开两次,是很罕见的。”

9月2日,张根袁和中国地大4名博士、5名硕士、3名本科生来到普仁医院1病房。李老师坐在病床上,听大家汇报。“我正在为研究生毕业论文发愁,就把自己的毕业选题跟李老师汇报了。”张根袁说,每个人都作了汇报,并有提问,李老师一一作答,最后总结发言,鼓励大家要勇于实践,不畏困难。

一个多小时很快过去了,考虑到老师的病情,大家没敢多问,使得组会“按时”结束。“现在想来,或许李老师当时会误以为大家不够努力。”张根袁说。

中国地大地质学大四学生赵子豪参加了医院病房的第二次“组会”。他回忆,因为有上次“组会”同学的经验,大家只汇报了一下每个人的科研任务和课题规划,没有再多说话,但李老师好像有所发觉,主动和大家搭话。

“赵子豪,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比赛的结果怎么样了?”“还没比完。”赵子豪答。他说,当时感觉李老师身体不是很好,精神很差,但说话还是清楚的,没想到他还会惦记这个比赛。

“我所在的小组获得三个一等奖,地大获得团体特等奖。但是李老师听不到这个消息了。”昨晚,赵子豪说,没想到李老师那么快走了,那次谈话成了和他最后的对话。

吐血500毫升还要求见学生

10日上午,李德威教授病情突然恶化,不仅出现呼吸困难,而且大口吐血。“今天无论如何要见这两个学生。”出现这种状况,李德威还是要坚持见学生,好像有事要急着交代。

对于这次病情恶化,胡桂英医师认为是感染所致,天天接见学生,对李德威的病情恢复不利。他所患的嗜血细胞综合征,死亡率达50%,特别需要隔离。

所以对李德威这一次见学生的要求,胡桂英和医护人员一起进行了劝阻,坚决不允许。

两名学生得知实情后,没有来见李老师。当天下午,李德威各项生理指标进一步变差,血压、血小板、血红蛋白都很低,被送入重症监护室。

据院方记录,从8月28号进入普仁医院,刚开始李德威每天只睡1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床上写写划划,时而陷入深思。开完最后一次“组会”,接见最后一拨学生,直到10日下午进入重症监护室,这种状况才结束。

李德威的博士生罗行文专门从西藏赶回武汉,9月4日在病床前,听了李老师最后一课。罗行文从事地热开发研究,“此行意义深远,更加坚定了我干地热事业的决心。”

为“10个字”走了近30年

作为地质科学家,李德威教授的研究足迹遍布青藏高原。从羌塘到喜马拉雅,从喜马拉雅到可可西里,从可可西里到阿尔金山,从阿尔金山到阿里班公错,从阿里班公错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从雅江大拐弯到川西龙门山,从龙门山到滇东南红河……从1990年开始,近30年,李德威马不停蹄。

“骨灰一半落葬在青藏高原,另一半回到老家麻城,这是哥哥的生前遗言。”昨日李德威弟媳周女士介绍,老家麻城还有李教授的妈妈,已经80岁,至今没有告诉她儿子去世的消息,怕老人承受不住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

1992年,李德威提出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以非常简洁的模式和合理的动力来源系统地解释了青藏高原上各种地质构造现象。2011年以来,李德威相继提出取热减灾减排,地热能综合分类,干热岩地热能成因,干热岩地热能资源量勘查与评价方法,干热岩地热能选区准则,热流体关联资源、能源、灾害、环境、工程稳定性联勘共探新思路等,为我国地热界增添了新的理论思想,探索出新的技术方向。

随着对地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开始用创新的理论研究固热能(地球物质发生固态流变的热能)。李德威科研团队通过重点研究南海、雷琼裂谷及周边的固热能热源,查明了雷琼裂谷南侧的固热能分布规律。今年3月在海南琼北打出了“中国东部第一井”,为我国固热能的开发和利用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在大弟子刘德民副教授看来,李老师留下的10个字颇具深意。该理论已经有了首次成功实践,把前一句做好,后一句将是自然结果。

【编辑:刘思】

(作者:杨佳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